封神|杜元铣,一个“舆论打手”的覆灭
解读《封神演义》
文/高永新
01
“舆论打手”就是通过操控舆论打击一方,取悦另一方,以攫取自己利益的人。
这些人并没有什么立场,或者说他们的立场就是为更强大的一方服务。他们往往不是受雇佣而是主动往上贴,揣摩强势一方的意图,去确定假想敌,故意放大对方的某些问题,然后组织材料,罗列罪名,上纲上线,为强势一方提供整倒对方的理由,形象地说就是“递刀子”。
至于他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什么负面影响,他们不在乎。他们只希望博得强势一方的垂青,或名或利或位,最好兼而有之。
这种人是超越时空、国度、体制的,古今中外都有。
在古代,“舆论打手”都在朝廷内部。老百姓没有话语权,也没有传播渠道。真正能起到作用,就要靠近权势,越近越好,所以,皇帝身边的“舆论打手”最多。
“舆论打手”起初只是少数,后来才成了主流。他们本来叫做“谏臣”,是一个很有担当的职业,像魏征、海瑞、袁可立等人还名留青史。
儒家在设计政治制度的时候,搞了两个东西去限制皇帝的权力。
一个是“君权神授”,试图让神来吓唬一下皇帝,让他们不至于无法无天。但是,前提是皇帝们信神且怕神。如果人家根本不信,或者信了也不怕,像秦始皇砍树示威湘君那样,根本就没有作用。
另外一个就是“谏臣”制度,让大臣向皇帝提意见,通过劝诫来减少或者避免皇帝胡作非为。
但是,后来,大家发现劝诫皇帝风险极大,全靠皇帝的雅量,搞不好就得坐牢、砍脑袋甚至株连九族,于是谏臣发生了异化。
一部分人变得很低调,成了从不提反对意见的老好人,要不一声不吭,要不就明贬实褒。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不再针对皇帝本人,而是整天琢磨着皇帝怎么想,反对什么,对谁有意见,那么,他们就向假想敌发起攻击,制造氛围,甘当“马前卒”。这部分人就变成了“舆论打手”。
当然,他们绝对不承认自己是打手,而是标榜自己“德行高尚”“铮铮铁骨”“爱国为民”之类。到了晚清,这部分人还成了一个政治派别,叫“清流”。当然,“清流”也不是没有正直的人,但是,多数是皇帝的打手。
说白了,这是一群政治投机者。
既然是投机,就存在风险。如果揣摩歪了就可能成了受害者,况且皇帝的想法也是多变的,他们很可能受到被攻击者的反击,或者成为替罪羊而被皇帝抛弃。
02
在《封神演义》中,就有这么一位“舆论打手”,他的名字叫杜元铣,官拜司天监太师。司天监掌管观察天文,推算历法,历史上出现过袁天罡、李淳风这样的大牛。
我们知道杜元铣后来被纣王杀了,留下了“直诫”的美名。那么,为什么还说他是个“舆论打手”呢?
杜元铣当初能上位应该是具备一定专业能力,不过,他的专长也许在文职方面,而非观察天象。我们在原著中看到他的表现不像是出于专业,更像出于投机取巧。他的专业能力肯定比不上文王姬昌,更比不上姜子牙。但是,他挺能混,辅佐过纣王的爷爷太丁和爸爸帝乙。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他这种“三朝不倒”,一般都是老油条。
我们先交代一下背景。
纣王在继位之初是个傀儡天子,商朝的大权掌握在太师闻仲手里。
闻太师是仙界在人间的代理人,受截教委派,辅助纣王的爸爸帝乙。帝乙去世后,闻太师以“托孤”的名义掌握了国家的最高领导权。
纣王不是阿斗,一点都不“孤”。他有两个哥哥微子启和微子衍,还有叔叔比干和箕子、伯父微子以及一群堂兄弟。而且他继位的时候已经是成年人,大儿子3岁、小儿子1岁。
所谓“托孤”说法,大概是闻太师学习后世的诸葛亮。他确实很像诸葛亮,对新君忠心扶持,谆谆教导,但就是不交权。凡是有战争,闻太师喜欢亲征,常年把持着枪杆子。平时,纣王像小学生一样,乖乖地听老师傅讲治国理政、修身养性。
软柿子,摸着爽,大家都想捏一把。除了闻太师,其他人稍微有点资历和地位,也喜欢训诫纣王,比如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赵启、杨任,王后姜梓童等,也包括这位杜元铣。动不动就要训斥一番,什么先王做得有多好,你纣王做得有多糟,你得好好努力啊,等等。
纣王一开始都忍下了,唾面自干,但是,他骨子里是汉武大帝、康熙大帝这种人,哪能甘心屈居人下,心里琢磨着翻盘的机会,而且悄悄付出行动。(见《纣王宠妲己杀忠臣是因为糊涂?真实原因是宫廷斗争》)
他开始在朝堂、后宫、诸侯中物色和培养自己的团队。朝廷中,他刻意笼络边缘人物下大夫费仲和尤浑等人;诸侯中,他结交了同样被其他诸侯冷落的北伯侯崇侯虎。表面上这些人都是弄臣,纣王和他们在一起吃喝玩乐,背地里却在商讨国家大事,只是为了掩人耳目罢了。不过,纣王的坏名声也就这样传出去了。
苏妲己进宫也是纣王的政治需要。她的老爸冀州候苏护实力不弱,本归北伯侯崇侯虎管辖,但是一直不听指挥。纣王试图通过结亲的方式来拉拢苏护,同时,又可以在后宫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一举两得。这就是妲己进宫的背景,与桃色新闻无关。
(纣王不糊涂)
可是,苏小姐又被女娲派出的卧底九尾狐狸精占据了肉身,而这个卧底又被元始天尊算计,整个局势就变得错综复杂,戏中戏,碟中谍,一场好戏即将开演。
闲话少叙,我们还要回到杜元铣这里。
纣王的举动,闻太师和群臣都有所觉察。后来,闻太师党羽试图诛杀费仲、尤浑,废黜妲己,打击北伯侯崇侯虎,就是对纣王的反制。而以比干、黄飞虎为首的皇亲国戚派选择了中立,隔山观虎斗。
杜元铣作为“三朝元老”,经历过无数次的政治斗争,当然对当前的局势看得很明白。
在他看来,闻太师的权势不容易被撼动。他有仙界后台,本身又是一位神仙,寿命上熬得过纣王。况且闻太师作为“托孤大臣”,或许还被授予废立君主的权力,他完全可以找借口废掉纣王,另立纣王的哥哥,或者从纣王的伯父、叔父的子弟中立一位新君。
在纣王与闻太师的政治斗争中,杜元铣当然要选择站在太师这边。就在云中子进剑除妖的时候,杜元铣正好找到了向闻太师示好的机会。
妲己进宫大概半年后,阐教阵营的云中子以散仙身份出现在首都朝歌,声称宫中有妖气,要为纣王进剑除妖。后来,我们都看明白了,这只不过是阐教的一场引蛇出洞的行为艺术,目的是暴露妲己身份,为宫廷内斗添把柴火。所以,妖肯定是不会除的,云中子倒是在杜元铣掌管的司天台的墙上题了一首诗:
妖气秽乱宫廷,圣德播扬西土;要知血染朝歌,戊午岁中甲子。
杜元铣看到了这首诗,但是没看懂,回家反复琢磨,还是不理解。原文:
杜元铣在马上看见是二十四字,其意颇深,一时难解,命门役用水洗了。太师进府将二十四字细细推详,穷究幽微,终是莫解。
不懂归不懂,但是,杜元铣是个老江湖,善于借题发挥。于是,他就借云中子进剑这件事,向首相商容提交了一份报告,说自己夜观天象,“见怪雾不祥,妖光绕於内殿,惨气笼罩深宫”,批评纣王的同时并把矛头指向妲己:“臣窃思:自苏护进贵人之後,陛下朝纲不整......”
我们在这里需要再强调一下杜元铣的投机心态。妲己被九尾狐附体是上天的高度机密,大臣们是谁都不知道的。妲己进宫已经半年,杜元铣根本就没有发现后宫有妖气,偏偏云中子提到了“后宫有妖”,杜元铣才联想到了妲己,所以借题发挥。
当时,闻太师正好出征北海,不在朝堂上。杜元铣的这份奏折以天象的名义,将矛头对准了妲己,训斥了一顿纣王。他以为这是为闻太师维护了大局。
一言九鼎的闻太师
可是,他的这次判断失策了。
让他没想的是,妲己真是个妖精,还有强硬的后台。妲己就像中央某部派到地方执行秘密任务的公务人员,哪会把一个地方小官放在眼里。她果断地建议纣王以“妖言惑众”的罪名斩首杜元铣。
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纣王会清算闻太师的势力,正好拿他开刀。
就这样,杜元铣被砍了脑袋。一个“舆论打手”就这么被自己的聪明断送了性命。
【说明】封神系列文章,是对《封神演义》这部著作的虚拟人物和事件的分析和解读,与宗教和历史传说无关。一家之言,姑妄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