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老师好》真好!张栾是谁?
昨天下午,被孩子罚去看电影。片名平淡无奇《老师·好》,难道又是改编国外的影片?(韩国有一部《老师,你好》。上次有一部《解忧杂货店》是改编日本的,因此我会有此猜想。)
因为不太感兴趣,路上磨蹭迟到了一点,没想到我很快就完全被吸引住了。接下来便是着了魔一般,一会儿涕泪交加,一会儿失声而笑。我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迄今为止看到的一部最棒的校园题材电影,没有说教,没有腻人的表演,没有刻意地抹黑或鼓吹,没有生造的噱头;完全真实地反映了教育的现实冲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矛盾。演员的演出也是一级棒的,没有刻意地做作,几乎每一个演员都完全进入到角色的内心深处,用心地塑造人物。
文章(文学)批评最基本的标准就是真。你不能为了鼓吹而去罗列人物和情节,同样也不能打着“人性的幌子”为宣泄自我情绪而去生造人物和情节。两者都是“主题先行”。无论什么主题,都不能“先行”,只要“先行”就不会是好的文艺作品。文艺作品只能够从真实的现实中去自然地提炼主题。什么叫真实?不是社会现象的罗列,而是从纷繁的社会现象中把握到本质的东西——人物的本质以及社会矛盾的本质。这就叫典型化而不是主观情绪化。
人的本质就是人性的本质。我们某些个文学大师认为人性是个说不明道不清的问题。其实人性明明白白就是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原始欲望与社会规范(或者叫作“社会束缚”)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具体人身上所达到的动态水平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不同人所表现的“原始欲望”的倾向是不同的,对待社会规范的认识以及内化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就不会相同。那么社会规范是不是就一定合理呢?当然不是。社会规范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运动冲突所达成的一种社会期望及约束。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它既是“社会化”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必然会与个人的“原始欲望”有所冲突。这种冲突在一个人身上形成的对立统一的动态的水平状态,就是一个人具体人性的体现。社会规范既有积极成分也有消极成分。然而,在社会规范面前个人永远是“弱者”。因为社会规范是由道德提倡和法律强制两个方面来维系的,任何个人力量都不足以抗衡。
本部影片揭示的是,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的师生之间的人性冲突。于谦饰演的老师苗宛秋,既是“社会规范”的受伤者又去竭尽全力去帮助他的学生在社会期望下争取到良好前途。这就是在他身上所表现出的“大善人性”。为了学生有好的发展,他不惜扮演“苗霸天”的角色去和学生“斗智斗勇”。为了孩子的前途他不惜心甘情愿地默默牺牲掉自己太多的利益。他不是殉道者,更不是圣人,只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平凡小人物。而他为学生前途而甘愿牺牲自己的精神和行为则表现出了他人性中“利他”的崇高和伟大。最终赢得了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收获了师生之间纯真的感情。影片中的最后一段台词是神来之笔:“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我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淋漓尽致地揭示了影片的主题。
在影片中,人们通过苗老师和他当警察的小舅子的关系看到了中国根深蒂固的“人情社会”的特征。他把人情社会中的“公权”当作了自己管孩子的依仗和威慑,也确实在“人情社会”中利用到了些许“公权”却不为私利而为了他的学生。
通过苗老师这样全心全意为了学生前途的优秀班主任一生坎坷、遗憾落幕,我们看到了小人物在严酷社会现实面前的无奈(用文辞说就是在“社会约束的消极成分”面前的无奈)。苗老师是这部电影中悲剧角色的最耀眼的闪光点。
通过学习成绩优秀却丧失了大好前途的好学生安静的命运,我们看到了小人物对“社会规范中消极成分”的血的控诉和反抗的苍白无力——即所谓“被命运所抛弃”的悲哀与无奈。
通过患脑瘤的刘昊自己见缝插针地卖东西赚钱、只为活着,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以及人与人之间感天动地的爱的力量和小人物对社会的热切希望——给每个生命以尊严!
这部电影通过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场景,不动声色地包含着太多的人生哲理,人生思考、教育思考和社会思考。其艺术性是非常之高的!
于谦属于‘天下谁人不识君’之列的公众人物,我自然不会生疏,可是导演张栾我却比较陌生。这部影片是我看到的他的唯一一部作品。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我要深深地向张栾导演鞠一躬,向每个演职员鞠一躬。感谢你们为老百姓创作出了一部不可多得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精品之作。
-
撰稿:颂明
2019年3月31日午夜至4月1日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