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手记:刑警的直觉
《齐鲁晚报》B03版“青未了 随笔”栏目开辟了“警察手记”专栏,作者是我局宣传处民警李贺。
李贺,中共党员,一级警督,济南市公安局宣传处民警。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理事。
作为曾经的《济南公安报》的记者、编辑,她随警作战,深入一线,既亲历过不少惊心动魄的抓捕过程,也目睹过许多令人心痛、惋惜或感动的事件,更见证了警察与普通百姓之间的诸多平凡故事。
今日,将继续刊登李贺“警察手记”的系列文章第三十一期,望大家关注。
刑警的直觉
■李贺
由于经常去刑警队采访,我好奇刑警们破案的快节奏,有的看似毫无头绪的案子很快就破获了,说到底还是侦查方向的正确。我曾问过许多刑警是怎样在毫无有价值线索的情况下迅速破案的?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直觉。我以为他们说的是玩笑话,其实不然,刑警干久了就有一种天然的直觉,好似猎人在丛林中能嗅到野兽的味道。这话是一位年轻的刑警芦华对我说的,他的破案经历印证了“刑警直觉”的存在。
30多岁的芦华是商河县公安局刑警大队一中队的中队长,在他13年的刑警生涯里,“直觉”多次为他侦破疑难案件立下奇功。发生在商河县的“5·7”抢劫杀人案,就是一个可圈可点的案例。
时间追溯到2013年5月7日,上午11点,指挥中心接到一村民郭某的报案:在他叔叔家闲置的后院里发现一具男尸。接案后,芦华带刑警赶到郭某的院子里。
郭某的院子在村子的边上,是个僻静的地方。郭某的叔叔早就不住在这里了,平时由他过来照看一下。上午10点,郭某到院子拿了些柴草准备回家做饭用,就在要离开时,发现在后院南墙的沟渠内躺着一具男尸,惊魂未定的郭某立马报了案。
经法医鉴定,死者为一中年男性,身上多处有伤痕,确认是他杀。但死者身上没有任何证件,附近村民也不认识他,死者到底是谁,他是如何被害又被扔进这个常年无人居住的院子里的?查找尸源是关键。
据报案人郭某回忆,6日下午2点,他叔叔的亲儿子,也就是他堂弟郭松曾给他要了老院子的钥匙,说是要回老院子看看。当时给他要钥匙时,是一个陌生男子开车带他来的,但还钥匙时是郭松自己开车来的。芦华问那位带郭松来的开车男子是不是被害人。郭某说当时只忙着给郭松找钥匙了,根本没注意开车的男的长啥样。
虽然不能确定受害人就是开车男子,但还钥匙时变成郭松一人就十分蹊跷了,在这偏僻的山村里,一个陌生男子开车只进不出,他会去哪里?芦华的直觉告诉他,受害人就是那位开车的陌生男子。
虽然确定了受害人,但还是要用证据说话。接下来,芦华和战友们在不停地查看当时的时间段去这个村的车辆监控,最终锁定了一辆临邑县牌照的黑色伊兰特轿车。通过调取车主李某信息,李某是临邑县一名出租车司机,照片上的李某正是院内的男性被害人。经与临邑县公安机关联系,确系李某在6日中午开车外出后失踪,家属已经在当地公安机关报案。芦华的直觉完全正确。
案情似乎明朗了,郭松有重大作案嫌疑,抓捕郭松的行动开始了。通过采取侦查手段,发现黑色伊兰特轿车还在商河活动,虽然车子在,也不排除郭松已经将轿车卖掉逃之夭夭了,毕竟犯下人命关天的死罪,逃跑是他的唯一出路。
5月9日下午,刑警们在白某的院里,找到了黑丝伊兰特轿车。据白某交代,他和郭松是服刑的狱友,出狱后也经常联系。郭松5月7号下午慌慌张张地找到他,把这辆车卖给了白某后就走了,具体去哪里他也不清楚。
郭松会去哪里呢?大家一致认为是去县城坐长途车离开了。芦华也是这么想的, “去县城汽车站蹲守。”芦华的直觉告诉他郭松很可能还在那里。
5月10日凌晨,在县城汽车站周围蹲守了近10个小时的刑警们有些疲惫,大家忙了好几个昼夜了,又困又乏,为了让大家提提精神,芦华徒步去对面的快餐店给大家买点儿吃的。当他快走向快餐店时,身边的一个男子正搭乘出租车,芦华看了这男子一眼,他的体貌特征和犯罪嫌疑人郭松竟然十分相似,虽然芦华没见过郭松本人,但他的照片上面部的特征早已熟烂于心。事不宜迟,他马上指挥大家开车追赶,追出好几里地,终于将出租车拦截。芦华拉开后座车门的一刹那,后座的人却迅速地掏着上衣口袋,芦华的动作也不慢,他一把把那人扯出车外带上手铐。问他姓名,那人答郭松。事后才知道,郭松一直将匕首放在上衣的右口袋里,遇有危险先摸匕首,那天怪了,他鬼使神差地将匕首放在裤兜里了,所以,芦华幸运地逃过一劫,否则,郭松一定会反抗死拼到底的。
经审讯,郭松于5月6日下午,在临邑县城以回老家为名打了一辆出租车,出租车司机李某把他带到商河家中,在郭松家的老院子里,他趁李某不备将其杀害,抛尸在院南墙的排水沟内。后将出租车卖给狱友白某,当晚被抓获时他正准备出逃。此案从报案到破获,前后总共65小时,案件破的利索又漂亮。
多次和刑警交流后,我终于明白“刑警的直觉”是什么了,它不是什么玄虚的东西,是刑警对工作的执着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