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伐利亚:一个当今正在闹独立的地区,德国经济的发动机
在德国东南部,有一个被冠以德国最富裕的州之一和世界上最富购买力的市场之一之名的大州,其不仅起着与奥地利、瑞士等国家的陆上贸易枢纽作用,还集宝马、阿迪达斯等世界著名公司总部为一身,它就是巴伐利亚州,二十一世纪的"新经济"中心。
然而较好的经济发展也带给了其带动整个德国经济发展的压力,根据有关数据显示,17年巴伐利亚的受访民众中超过三成以上希望实现独立,这个德国经济的发动机要脱离了吗?
巴伐利亚州
德国的经济发动机
巴伐利亚的面积占到了全德国的近五分之一,是全德国占地面积最大、人口数量第二多的州,其西南部、南部和东部分别和与瑞士、奥地利、捷克接壤,是一个天然的贸易优势综合体。而巴伐利亚在如此好的外部地理位置下,更有着内部良好的经济体系。
巴伐利亚
第1, 优异的环境资源带动。
巴伐利亚州位于德国东南部,四季分明且气候温润舒适,这里不仅仅有着著名的阿尔卑斯山、多瑙河、美茵河等,还有着像世界知名的新天鹅堡、威斯教堂等保存完好的中世纪的修道院和风格各异的古堡。是一块集聚悠久历史文化遗产和旖旎湖光山色的土地。
而且,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巴伐利亚无论是建筑、宗教还是观念都深深被德国、瑞士、捷克等国家影响,拥有着特殊的文化融合风情。
所以,有着较好的发展优势的巴伐利亚作为旅游者最喜爱的德国第一号度假圣地,每年为当地和德国的经济发展贡献出较大的份额。这也是为什么其被称为"德国经济的发动机"的第一个原因。
巴伐利亚
第2, 优势产业的带动。巴伐利亚州成为德国最富裕的州之一的背后一定离不开当地的制造业发展。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被迫在两次世界大战前被牵扯进来的巴伐利亚作为法西斯战败国的一个州遭到了重创。
然而,厚积薄发的当地人民并没有放弃,反而开始采取积极的措施大力引进各行业的人才、高新技术企业,仅用了五十年的时间,就摆脱了曾经依靠农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并一跃成为基础设施较完备、经济结构较成熟的高科技集中地区。
巴伐利亚人
如今的巴伐利亚早已集聚着如宝马、奥迪、西门子、英飞凌、阿迪达斯等众多知名的企业,当地的生产总值超过了六千余亿欧元,稳坐全德国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第二大的位置,贡献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近两成。
良好的地理位置加之正确的政策引导,给予了巴伐利亚成为德国经济发动机的第二个条件。
巴伐利亚企业
第3, 以文化带动经济。除了有着原材料加工和制造业的的总部坐落优势,巴伐利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优势便是这里的文化影响。
作为绿茵场上的常胜将军,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也推动了这里啤酒加工、旅游业和房地产等行业的发展,对于当今和未来巴伐利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
更加难得的是,巴伐利亚州的首府慕尼黑虽然是欧洲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但是当地难能可贵地保留着极其淳朴的民风,被称作"百万人的村庄"。如此美好的地方自然会增加旅行者到当地的二次旅游机率,推动巴伐利亚这个德国经济的发动机持续输出力量。
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
但是,这些在经济方面的引领作用不但没有令巴伐利亚的民众有丝毫的自豪,反而开始责怨德国为何自己要负担其他地区的带动压力,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一:巴伐利亚的自治历史影响
巴伐利亚其实并非一直隶属于德国,而是一个被暴力野蛮占领的独立国家。在巴伐利亚人民的心里,"独立"是其一直以来的愿望。
在这一点上,巴伐利亚似乎和贝赫鲁晓夫以苏联和乌克兰建交为由,被"赠予"的克里米亚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克里米亚人民对于回归俄罗斯的心情有多么殷切,巴伐利亚对于实现独立的期望就多么强烈。
克里米亚
其实,巴伐利亚的名字出自古罗马帝国时期的罗马人之手。1225年,12世纪初作为封地被给予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巴伐利亚才第一次分裂成若干个公国,并于四个世纪后被重新统一。
然而,无论是分裂还是统一,巴伐利亚的土地从未归属于其他任何国家,稳坐欧洲经济和文化交融地的位置不断发展。这一发展直到十九世纪初在拿破仑撤销神圣罗马帝国的帝国名号之后,在经历过分分合合、主权独立与否之后还一直在延续。
古罗马帝国
然而,一切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普鲁士崛起和普奥战争的失败,1871巴伐利亚被迫并入了德意志帝国。直到1923年啤酒馆政变的时候,巴伐利亚两大城市慕尼黑和纽伦堡,一度作为纳粹党第三帝国的根据地,坐稳了德国隶属州之一的位置。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慕尼黑更是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制造中心,遭受过美剧的猛烈轰炸和占领。
所以说,在巴伐利亚人民对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的固有观念的影响下,其本身便不愿意栖身于他人的屋檐下,在思想上就有着对独立的憧憬,这也是巴伐利亚如今闹独立的第一个原因。
普奥战争
原因二:期望摆脱德国和欧盟的帽子
然而,为什么巴伐利亚传统观念和国家性质固有观念的到今天才被激化呢?其主要的原因便在于两国间出现了新的问题——经济发展的矛盾,而这一矛盾可以被分解为四个部分:
其一,世界各国对德国的忌惮。我们在当今的世界的舞台上,可以看到德国与印度、巴西和日本四国共同组成G4同盟,并向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发起冲刺的身影。然而,很多年过去了,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属于二战战胜国的根本要求下,德国和日本依旧难以入常。
所以,如果继续在德国的国旗下发展,那么无论巴伐利亚有着什么样的资源和成就,其一定是带有非正义的标签的,最后自然也就没办法产生一定的影响。
德国
其二,二战受害国家的阴影影响。德国一直难以入常还有着一个原因,那便是受到世界上很多国家对于其在二战时期被迫害的思想在作祟。
由于没有一个国家期望承担德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再发展起来后的霸权可能性,于是各国对其经济的发展难免会尽可能不提供支持,这也有悖于资本主义的逐利性,激化了巴伐利亚和德国的矛盾。
而且,巴伐利亚也作为受害者之一,是一个被暴力吸收的国家,本来也对德国有着不满,而在被迫披上了德国这个假面之后,在美国的轰炸、其他国家的鄙视的一根根利箭影响下,其自然会将这一切归咎于德国,便在经济发展、底气更足了之后,力争实现独立。
巴伐利亚
其三,倘若高额的税收却没有换来相应的拨款公平是德国人打在巴伐利亚人身上的一记重拳的话,那么德国拿从巴伐利亚人民手中得来的税收去支援欧盟的他国便是欧盟打在巴伐利亚身上的又一记重拳。
作为欧盟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德国不但要承担着援助其他发展不好的国家的重担,甚至要帮助希腊等债务危机严重的国家合理发展。于是,眼睁睁看着自己缴纳的巨额税收被流入他国人民口袋的巴伐利亚人们自然会产生不满情绪,激化独立的要求。
债务危机
其四,欧洲经济不景气,民族主义和地区分离主义思潮抬头的背景带动。在英国脱欧引发的"欧洲怀疑论"不断发酵的背景下,以英国保守党为首的欧洲各大党派开始对欧洲的一体化产生怀疑,引发欧洲部分国家主张推出或者解散欧盟的思想。
在脱欧浪潮的推波助澜下,"寄人篱下"的一个世纪后巴伐利亚终于找到突破口,也就开始了闹独立历程。
综上,巴伐利亚人民本身有着希望从德国独立出来的观念,加之在国内和国际舞台上被不公平对待后引发的期望摆脱德国欧盟的帽子的作用下,使得巴伐利亚近几年在实现经济发展之后,不愿再当德国人民需要的时候利用、不需要的时候抛弃的一个"物件"。
巴伐利亚人
其实,与其说巴伐利亚人民的独立愿景是在渴望独立,不如说它是在渴求政治上的公平对待。而这一份公平既需要德国国内的政策偏移,也需要世界人民摒弃二战时期的前嫌,用一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维去与曾经的法西斯国家和平共处。
我们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收获颇丰,或许,在合作和包容的观念作用下收回对曾经误入歧途的国家的偏见,我们还能收获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