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缺席解放战争?堂堂将军手下无一兵,麾下纵队竟全部被调走
贺龙元帅在革命战争中的起点很高,可以说是一开场就先声夺人。
在辛亥革命时期,贺老总就已经投身革命,为了反帝反封建更是曾三度入狱。
1927年,贺龙担任国民革命军军长,还是我党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在红军时期贺龙主持组建了红二军团,并开创了湘鄂西、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曾作为红二、六军团连战连捷的总指挥,粉碎了十万敌军的“围剿”。
在抗日战争中,贺龙是八路军主力部队之一120师的师长,在与日寇的抗击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在解放战争中,资历比贺龙浅的几位大将都在这次的战争里大放异彩,而贺龙元帅就“半隐身”了,给人一种销声匿迹的感觉。
那么,在解放战争期间,贺龙究竟去了哪里?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晋绥区离不开贺老总
晋绥边区在山西、陕西与绥远的交界处。这块地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土地贫瘠,物产不丰富,自然环境更是恶劣。当时晋绥边区的农业收入是冀南根据地的一半。
近代社会的变革并没有给这个地区的生活带来影响,这里的人们思想文化依然落后。
在这里,小农生产是晋绥地区的主要生产方式,人们主要以生存为主,所以接受教育的意识并不强。
当时的社会风气封建又迷信,遇到生活中的不幸,人们只想着去烧香拜佛,求神问卦。在生病后不看医生进行治疗,而是而是去请“巫婆”“跳神”进行驱邪除病,所以这里的人死亡率很高。
受到长期封建社会的影响约束,这里依然盛行“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观念,大多数女性依然会受到夫权的压迫。
在辛亥革命后,政府十分重视改革社会风气,然而在抗战前夕,晋绥地区的社会风气依旧差强人意。
种鸦片是当时的农民的主要副业,因此在这里吸鸦片的人很多。
赌博更是社会的一大顽疾,许多人因为赌博卖掉房产,甚至是卖妻卖子,更造成了抢劫诈骗,严重影响了社会秩序。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没有经营价值,环境风气都极其恶劣的地方,中央对它却十分重视,甚至不惜把主力师拉到这里,由贺龙坐镇。
中央到底有什么样的打算?
在军事方面上,晋绥与陕北有一河之隔,这时的解放区总指挥部就在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就是咽喉要道。更是防范日军过河西犯,隔开战场和首脑机关的的最后一道重要屏障。
从经济方面上,晋绥边区还是具有优势的,它的北面是傅作义,东南有阎锡山,再往右边就是沦陷区。
在1939年,阎锡山第一次进攻边区之后,于是晋绥就成了华中、华北与山东各个解放区的唯一通道,是保卫核心的屏障。
所以,想要经营好这块地方,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一个旅的正规军一定应付不了大股敌军,军衔级别低的将领也不够威望,综合考虑下,中央认为八路军主力师长是最合适的人选。
贺龙在革命军旅中的资历深厚,曾担任过红二方面军的总指挥,凭借着他的资历地位来坐镇晋绥,从各方面来讲都挑不出任何毛病。
就在这样的一个重要地区和重要时期下,贺老总虽然没有在山东和东北打仗,但是也说明了中央对他的极大信任。
1940年,贺龙回师晋绥,这块关键之地就再也离不开贺龙了。
陕甘宁的“萧何”
在整个抗战期间,整个晋绥根据地稳固如山,贺龙守卫在这个通道上,延安往下派干部,各大根据地的将领们回延安汇报开会,都没有遇到一点障碍,畅通无阻。
贺龙到了晋绥后,日军几次三番想要突破黄河,击破陕甘宁地区,但是由于贺龙主力的震慑,日军一直没有真正威胁到陕甘宁。
贺龙在这里没有闲着,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经营根据地、为陕甘宁提供后勤支持上,一直为我党的大业劳碌着。
即使贺龙在这里做的工作都是琐碎事务,没有率领军队驰骋沙场、攻略城池痛快,但是这些工作对于贯彻毛主席与中央的战略依然具有深远意义。
当时的陕甘宁地区一直在胡宗南部队的包围中,从其他抗日根据地获取经济支持十分困难。
蒋介石看到八路军身陷这样的状况,想要饿死陕甘宁,使中共不战而亡,于是开始剥削陕、甘两省。
延安在经济上本来就困难,中共部队人数多达数万,还有很多从各地赶过来的革命青年,这些都需要吃饭,但是以陕甘宁的物产难以支撑。
与抗战时期相比,1945后,蒋介石对陕甘宁的围堵进攻加剧,所以这时候的困难更严重了。
蒋介石军队开始进攻陕北与相邻解放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极大伤害。
特别是胡宗南部队带来了重大损耗,大大削弱了陕甘宁解放区的劳力,严重破坏了陕北解放区的经济发展。
这时候该怎么解决眼下的困难?晋绥边区就是陕甘宁解放区此时的唯一依靠。
1947年,毛主席在会议上指出:“现在任贺龙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由他来统一指挥后方,实行精简节约,开展地方工作。”
在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下,晋绥军区已经丢失了全部县城,在这样的情况下,贺龙接受了此项命令。
于是贺龙开始组织广大农村地区进行大生产,并且一直节约粮食,不断向陕甘宁地区提供大批量粮食弹药。
在这年,晋绥地区遭受了特大的旱灾洪灾,人民生活也是十分困难。
于是贺龙绞尽脑汁想出了办法,他决定从晋中、晋西南,以及河北、河南购买粮食,并设立兵站,采用接力运送。然后又选拔出得力的干部,组织了庞大的运粮队伍。这样的方法,基本上解决了西北野战军与党机关的粮食供应。
贺龙曾说过:“这项任务我们必须完成,没价钱可讲,前方的战士们没有粮食吃,只要把这批粮食运过去,就是支援了战争。”
三月份的时候,胡宗南率领部队攻打到延安,陕甘宁地区陷入混乱,原有的物资根本不能提供战争的需要。
这个时候,贺龙领导的晋绥解放区显得更加重要。
西北野战军在作战中使用的弹药是从国民党处缴获的,另一边就是靠晋绥边区的供给。
胡宗南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彭德怀手中的枪炮弹药根本打不完一样,一直源源不断,取之不尽一样。其实,就是因为有贺龙在。
贺龙十分有远见,他不仅生产粮食,还在一边建立了兵工系统。
在1945年以来,贺龙就一直建立兵工厂,迫击炮弹、手榴弹、炸药等等不计其数。
贺龙把这些弹药大部分都通过黄河运送给了西北野战军,其实不仅仅是粮食弹药,晋绥地区还提供给西北野战军大部分的军服军鞋。
就连西北野战军副参谋长就说过:“西北野战军所调运的粮食,主要还是晋绥地区的人民群众千里之外运过来的。”
因为贺龙对陕甘宁的后勤支持保障,彭德怀曾感叹:“按照刘邦论功行赏的说法,解放西北的第一功臣不是我,而是贺龙这个‘萧何’。”
从大局上看,中共中央机关的确是关键,但是在追击方式上看,粮食和后路才是追击的重中之重。
交出麾下全部部队
有人说,如果胡宗南去打晋绥,彭德怀就能率领部队偷袭他的后方。
但是此时的贺龙手里已经没有部队了,这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
在1945年的抗战胜利后,贺龙就把晋绥的野战军编成了三个纵队。这时候延安下令,要调走一个纵队去保卫陕甘宁地区。
党中央的命令在战士群体里引起了议论,不是说大家不认同彭老总的带兵能力,而是都觉得这样对贺龙元帅不公平。
然而贺老总并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二话不说就接受了命令。把手下的1纵队交给了彭德怀,渡过黄河去保卫延安,甚至亲自动员战士们服从命令。
1947年,蒋介石全面挑起内战。胡宗南集结了25万人,准备对陕北发起进攻。
当时延安形势严峻,在陕甘宁边防区只有晋绥军区的部队可以支援。晋绥军区是贺龙的部队,而此时的贺龙在晋绥前线,根本顾及不了延安与陕北。
这时候彭德怀向毛主席请求调用晋绥军队。
其实毛主席早就有这个想法了,只是他不想当这个“坏人”去分开贺龙的一手组建的晋绥军。恰好彭德怀提了出来。
毛主席向贺龙说了这件事,贺龙表示坚决服从党的命令,二话不说就把麾下的2纵队调往陕北增援,并亲自送2纵队的司令员过黄河。
在战争年代,被一次又一次地抽走部队,对于打仗的将军来说,是十分艰难的。但是贺龙从来没有延安表现出自己的难处,而是对命令坚决执行。
他还向部下表示:“军队是党的军队,要听党的指挥,我带领的军队别人也可以带。”
在党中央的正确指导下,晋绥军面对十倍多的敌军取得了陕北战区的胜利,由此就能看得出来,贺龙带出的军队实力之强。
与贺龙同级别的将领们手下都是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的部队,贺龙的三个纵队被调走两个,自己却剩下了一个纵队,他从来没有闹过情绪。
难道是因为贺龙不会打仗?答案肯定不是的。
从北伐再到红二方面军长征,贺龙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抗战期间,贺龙更是指挥队伍,在落实毛主席独立自主进行山地游击队中是表现最好的队伍。
在南昌起义时,贺龙只带了一个军参加革命,20年过去了,还是只指挥一个军,并且毫无怨言,这样的境界怎么能不让人感到敬佩?
蒋介石进行对陕北的重点攻击,陕北士兵只有1.7万人,人数装备都处于劣势,于是就开始转战陕北,进行“兜圈子”。
3月份,西北野战兵团成立,彭德怀任司令员,由他指挥陕北地区的部队,原来贺龙麾下的晋绥两个纵队,都划到了西北野战军的行列。
7月,晋绥野战军第三纵队也被划分到了西北野战军。就是说贺龙手下的最后一个纵队也要被调走了。
贺龙坚决服从命令,交出了手中最后一个纵队。紧接着就按照中央的安排,领导解放区的工作,以保障西北解放战争的后勤。
就是这样,在三年的解放战争里,贺龙一直没有带兵出战,而是常年守在黄河边,与国民党军和日军对峙。
就是由于他的守护,日军过不了黄河,国民党的多次“事变”都以失败而归。
贺龙大军入川千里追击胡宗南
1949年,毛主席与中央军委进行商议,作出决定:由贺龙率部入川,由他来对付这位熟悉的对手胡宗南。
在开国大典过后,毛主席召开会议,在会议上询问贺龙应该带哪支队伍入川。久未出山的贺龙此刻手上没有一兵一卒。
贺龙进行一番思索,他更想带领自己熟悉的“山头部队”,但是这个部队现在正在彭德怀的带领下解放大西北和新疆,现在抽调这个部队肯定不合适。
于是贺龙放弃了一野部队,选择了进川较快的华北野战军十八兵团,从陕西进川。
中央军委开过会议,同意了贺龙的意见,于是贺龙率领第十十八兵团入川。
在1949年的兰州战役取得胜利后,西北马家军全军覆没。在太原战役胜利后,阎锡山又是全军覆没。
在这样的战局下,胡宗南就像是瓮中之鳖,他想逃到西南,但是蒋介石让他死撑,想组织马家军再次打回去。于是胡宗南带着剩余的兵力入川。
刘伯承仔细研究,他决定从湘鄂赣地区出发,采取迂回进军,然后由二野主力绕到边境,对四川发动攻击。刘伯承的想法与毛主席的想法不谋而合,然后刘伯承找到贺龙,与他进行商量讨论。
刘伯承说:“我想秘密率领二野向湘鄂赣地区进军,出其不意地攻进敌军的大本营重庆,但是我还需要贺龙总的配合啊。”
贺龙立刻领会了刘伯承的意思,笑着说道:“我明白,我们部队在秦岭的仗打得越真实,你们就越安全。”
这两个人一拍即合,10月13日刘伯承、贺龙乘火车南下,中途贺龙下车,先朝着秦岭奔去,而刘伯承在此时前往二野所在的湘南指挥部。
新华社与此同时刊登刘伯承在北平出席活动的消息,用来迷惑胡宗南,实际上刘伯承已经到达湘南,为指挥二野进军四川做准备。
根据中央制定的作战方针,贺龙指挥第十八兵团发起了秦岭战役,60军和61军沿着川陕公路从正面佯作攻击,做出我军要南下入川的假象,大摆迷魂阵。
胡宗南果真上当,他作出部署,准备以陇南、陕南作为决战战场,让解放军进不来川境。
此时的二野还没有完成大迂回、大包抄的战略包围,贺龙需要给二野争取足够的时间,于是作出了佯攻。
贺龙指挥队伍要进行真打,但是要故意打不下来,不给敌军喘气的时间,让他们不能休息,也逃跑不成,然后把全部的重心放在陕南和川北,于是在川东、川西和川南都没有设下重点防守。
胡宗南还在得意洋洋,开始向蒋介石邀功,说是共产党攻打秦岭多次,次次被自己的军队击退。蒋介石听了胡宗南的话也很高兴。
11月中下旬,在贺龙与毛主席的默契配合下,二野发动川黔战役,在此时的川东被解放。
胡宗南终于明白原来川东才共产党主攻的方向,川北只是一个幌子。于是他慌了手脚,把部队从秦岭防线撤回了川西平原,想要逃回云南和西康。
1949年12月,二野终于完成了大包围,二野和四野一部渡江成功,随后卢汉在云南发动了起义,胡宗南集团从川南逃跑的路被堵死。
在重庆解放之后,二野进展迅速,占领了乐山、眉山,包围了川西地区,彻底切断了胡宗南逃往西康的道路。
此时,贺龙率领的第十八兵团在川北进行包围,二野军团在川东和川西地区,卢汉也在川南地区发起了起义,胡宗南集团在四川被解放军包围的水泄不通。
邓小平与刘伯承向贺龙发来电报,可以率北路军加速前进,形成南北钳形攻势。贺龙接到命令就率领军队南下,仅仅用了十六天的时间,就解放了成都。
胡宗南仓皇而逃,坐飞机逃往了海南,在成都的胡宗南队伍,被歼灭的之外进行了起义。
贺老总在晋绥边区
贺龙在晋绥地区不仅是为陕甘宁的后勤支持保障,作为主要领导人,他在这里更是积极推动文化建设。
贺龙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学习军事体育来武装我们的手足”。于是他在晋绥边区开展了体育建设工作,其中的一二〇师的“战斗”篮球队最是出名。
贺龙曾经倡议:要积极开展体育活动,锻炼好身体,提高战斗力,打球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促进队伍的团结。
1937年,贺龙带领的129师来了一批年轻学生,他们经常在操场上打篮球,于是贺龙就有了组建篮球队的想法。
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在兴县山沟里开辟了一块空地作为篮球场,篮球架和篮球框都是运动员们自制的,篮球是用旧布缝制的,烂了就缝补,有的没有球鞋的话就光脚。
即使条件艰苦,但是球队队员们的积极性很高,还经常举办比赛。
1942年10月,在延安,毛主席接见了篮球队,对于120师能够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还能开展体育运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这更坚定了他们加强体育锻炼,团结抗战的决心,因为他们认为能被毛主席接见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除了打球,贺龙同志还倡导游泳、骑马、爬山等一系列体育运动,还出席了晋绥边区举办的运动会。
1940年5月1日,贺龙出席了在兴县举办的第120师的体育运动大会。并在大会中发表讲话:“只要我们把晋绥建设好,就能像鱼在水里游一样,敌人就会到处碰壁,四处难行。”
贺龙在少年时期就知道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在艰难的战争年代,贺龙不仅要处理繁忙的军务,还不忘关心晋绥边区的教育事业。
在这里他创办了多所学校,为革命战争培养了许多人才。其中有一所“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随营学校”,贺龙兼任校长。
在学校里,贺龙不仅重视文化教育,更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在一节党课中,贺龙在讲桌上放了一碗小米,一双布鞋,一个盛着一条小鱼的碗,没有拿任何讲稿。
他说:“人是铁、饭是钢。军队想要打胜仗,不吃饭是不行的,而粮食都是百姓种的,所以胜仗就得依靠群众。”
他又拿起了鞋子说:“鞋子也是百姓们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
接着他端起了水碗,说“我们要想打败日本鬼子,就像鱼儿离不开水,绝不能脱离群众。”
这节生动的党课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学们都深受启发。
贺龙在晋绥边区的体育、教育方面的建设,有效宣传了科学的知识和先进的文化,这里的人们逐渐摆脱了封建愚昧。
从前的抽烟赌博、求神问卦等不良风气有了改变,社会秩序变得稳定,农民们也有更多的时间去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更是促进了妇女们的地位解放。
在革命战争年代,贺龙作为共产党领导,在晋绥边区积极倡导的文化建设取得了成就,不仅是改善了晋绥边区的文化情况,还巩固了晋绥边区的抗战力量,加强了作战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