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朱琦离世,10天后朱德才得知噩耗,沉默片刻道:你们这样不对
1974年6月10日,朱琦的妻子赵力平,一大早便去上班了。
这天朱琦休息,就将单位的老同事叫家里来一起闲聊。俩人聊得正起劲的时候,朱琦突然痛苦地捂住自己的心脏,瘫倒在地。
见到如此状况,老同事先是一惊,询问朱琦:“你这是怎么了?心脏病犯了吗?”
朱琦点了点头。
老同事急了,赶紧搀扶着朱琦回到卧室,让他先在床上休息片刻,然后跑到客厅找到电话,颤抖地拨通了赵力平单位的电话说:“快去找到赵力平同志,朱琦同志在家里犯心脏病了。”
几分钟后,赵力平得知了此事,来不及打招呼就骑着自行车往家的方向赶去。
可惜,当赵力平还在路上的时候,朱琦的心跳已经停止跳动了,即使后来他被紧急送去最近的医院抢救,也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图|朱琦
朱琦离世后,整个朱家陷入悲痛之中,除了不知情的朱德。
不将朱琦的噩耗告诉朱德,是朱德的妻子康克清拍板决定的,因为当时朱德的身体也非常虚弱,康克清担心他接受不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所以才将这件事瞒了下来,甚至连朱琦的追悼会都没让朱德参加。
几天后,朱琦的追悼会避开北京,在天津水上公园举行,很多天津市民和政府领导,得知是朱老总儿子的追悼会,一大早就赶到了会场。
他们将对朱老总崇敬之情,转移到他的儿子身上,用花圈堆满了整个会场。
追悼会办完后,康克清开始考虑如何才能,平静地让朱德接受儿子的去世的噩耗。
她想了很久,最终决定在说出真相前,先给朱德做一下心理铺垫。
康克清告诉朱德:“不久前,朱琦心脏病复发了,目前还在医院抢救。”
朱德听说儿子正在抢救,心里又急又气,指责康克清:“为什么不早点告我?快带我去医院看他!”
康克清回答:“还不是担心你接受不了!你不要去医院,朱琦现在受不了刺激,你去了适得其反。”
朱德相信了康克清说的话,每天都在家里来回踱步,担心儿子能不能挺过去。
每隔几分钟,朱德就要康克清给赵力平打电话,要她询问朱琦现在的状况好不好,需不需要送药过去,然而他每次得到的答复总是:“朱琦还在抢救。”
也许是父子连心,朱德总感觉妻子一直在隐瞒朱琦的噩耗,但他也不敢确定,他担心自己的话,会在儿子身上得到应验。
6月20日,距离朱琦去世已经过去10天,朱德的孙子们回北京看望爷爷。考虑到朱德年纪大了,不能再受刺激,赵力平特地嘱咐孩子们,见到爷爷时,都要坚强些,不要哭。
那天,虚弱的朱德,拄着拐杖来到客厅,看着回家的孙子们,他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但他没有说什么,只是招呼孙子们坐下。
见爷爷不说话,孙子们也不敢发出声响,整个客厅陷入死寂。赵力平本想活跃一下气氛,可是她一张口,就忍不住哭了起来,接着孩子们也跟着哭泣。
朱德静静地看着后辈们哭泣,他知道朱琦可能已经去世了,泪水顷刻间模糊了他的双眼。
这时,康克清走到了赵力平的面前,轻轻拍打她的后背,安慰道:“别哭了。”
赵力平擦掉泪水,孩子们也停止了哭泣。
图|朱德
朱德将孙辈们一个个细看了一遍,沉默片刻说道:“你们一直不告诉我实情,这样不对。生老病死,这是铁律。当然,我也知道你们是为了我好,才瞒住我的。可是,我只有一个儿子,于情于理,你们都要早一点跟我说……朱琦的后事,要简办,不要铺张,给人民留一个好印象……”
说完,朱德看向了赵力平,安慰她道:“力平是朱琦的好妻子,也是孩子们的好母亲,人死不能复生,要节哀顺变!”
这些话讲完,朱德又拄着拐杖回到了卧室,进屋后,他将门锁住,一个人安静地祭奠儿子,恍惚中,他回忆起了,儿子和两位妻子……
一、朱琦的生母萧菊芳
朱琦的生母叫萧菊芳,是朱德的第二任妻子。
1912年,两人在云南昆明结婚。4年后,朱琦才出生,按照朱家族谱,朱琦原名应该叫朱保书,又叫朱保柱,后来才改名朱琦的。
朱德曾说:“没有萧家的帮助,就没有他后来的成就。”
这句话一点也不假,1909年1月,年满22岁的朱德,因看不惯清政府的腐朽,毅然弃师从戎,徒步千里,历时70多天,来到云南昆明。
到达昆明后,朱德找了一家客栈住了下来,客栈老板姓萧。
好友敬镕得知朱德到了昆明,便推荐他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堂。
可是,几天后,当朱德赶到学校报名,却被学校告知:讲武堂只招收云南籍贯的学生。其他省的学生即使通过了考试,也不会被录取。
尽管如此,朱德和敬镕,还是参加了考试,结果两人都通过了考试。
后来,在公布录取名单时,敬镕因谎称自己是云南籍被录取,而老实的朱德则被刷下去了。
朱德心情苦闷,加上带的盘缠都用完了,又急又气的他,不久便病倒在了萧家开的客栈……
萧家老板看到年轻的朱德,为人老实,又有报国之心,于是主动出手帮助他,为他出钱治好了病,病好后,又让他免费住在自己的客栈里。
在萧家客栈居住的日子里,朱德认识了萧家小姐萧菊芳。
萧菊芳是昆明师范学堂学生,接受过新式教育,崇尚自由恋爱。在与朱德的交往中,她发现自己与朱德情投意合,只不过一直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
图|朱德
朱德痊愈后,找萧菊芳表明心意,他说:“萧小姐,其实我挺欣赏你的,可是我没钱没势,配不上你。”
萧菊芳回答:“那,我等你闯出事业了,再来娶我,怎么样?”
在萧菊芳的鼓励下,朱德重新燃起了斗志,决定到新军步兵四川标(相当于团)去当兵。
临行前,朱德承诺萧菊芳:“我功成名就了,马上回来娶你,你也要等我。”
这次参军,朱德专门强调自己的籍贯是云南,但一直随父母在四川居住。
这招果然有效,朱德成功进入了军营。
在新军训练了几个月后,由于朱德当过小学教员,文化水平不低,被长官看上,升为军队文书。
又过了几个月,朱德所在的标部,推荐他去考云南陆军讲武堂。
报名后,朱德再次通过谎称云南籍贯,进入讲武堂学习。
1911年10月30日,朱德顶替临阵脱逃的区队长,参加了蔡锷和云南革命党人,领导的昆明起义,立下汗马功劳。
起义成功后,朱德加入援川军,去四川进行反清斗争。
1912年6月,朱德升任为少校,带着荣誉来到萧家客栈报喜,并向萧家提亲。萧家老板二话没说,同意了两人的婚事。
结婚后,为了不影响彼此的事业,萧菊芳和朱德约定,两人和以前一样,分别住在学校和讲武堂,周末才小聚一次。
1916年,袁世凯倒台后,朱德带着萧菊芳,到四川泸州任职。
当年9月,萧菊芳为30岁的朱德,生下了他唯一的儿子,也就是朱琦。
二、朱琦的养母陈玉珍
1919年6月,萧菊芳病逝。
朱德的挚友孙炳文,看到年幼的朱琦,才3岁就没了母亲,朱德还整日忙于军务,很少照顾儿子。
于是,孙炳文将自己的外甥女陈玉珍介绍给了朱德。
图|陈玉珍
陈玉珍是个贤惠的女人,嫁给朱德后,虽然常年见不到丈夫的身影,但她很少抱怨,一直细心地照顾朱德的家人和朱琦,将朱琦视如己出。
1922年,西南地区陷入军阀混战,在昆明的朱德,不愿自相残杀,拒绝参战。于是,云南王唐继尧便向朱德发出了通缉。
朱德只能带着部分人马,从昆明逃出,辗转西南各地两个多月后,秘密回到老家南溪,与妻儿团聚
看到丈夫的归来,陈玉珍激动不已,特意张罗了一顿过年才吃得上的团圆饭。
在家小住了几天,朱德告诉陈玉珍:“现在人民还在危难之中,国家还没有走向正轨,我不能守在家里,必须出去干点什么。”
嫁给朱德前,陈玉珍就知道他不是一般人,像她这样的女人,不能跟随丈夫征战四方,只能在家里,解决后顾之忧。
所以,尽管陈玉珍心中有一万个不舍,她还是一个劲地劝朱德:“你走吧,家里的事情不用操心,我会照顾好朱琦和母亲的!”
1922年5月,朱德离开老家。9月,前往欧洲留学。
直到1926年8月,朱德才再次回到老家看望妻儿。这次回家,朱德带着陈玉珍和朱琦去了武汉,后来又去了南昌。
1927年,南昌起义前夕,朱德将妻儿送回四川。
此后十年,由于国共对峙,朱德没有机会回家,也没有给家里写过信。陈玉珍在老家,默默地为朱德挑起了照顾两位母亲(朱德的生母和养母)、养育朱琦的重担。
国共合作抗日后,朱德才给陈玉珍写了几封信。在回信中,陈玉珍对朱琦被国军抓去当壮丁的事情,表示了愧疚。
朱德在信中安慰她:“这不是你的错,你为家里的牺牲,已经够多了,不必愧疚。”
三、朱琦回到父亲的身边
朱琦被抓走后,国军将领里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所以他才没有被国军当作要挟朱德的把柄。
1937年8月,朱德作为八路军总司令,参加了在南京举行的国共会议。同时参加会议的,还有国民党在云南的负责人龙云。
龙云1914年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按辈分算,朱德是他的学长。
在去南京开会前,朱德、周恩来、叶剑英和龙云已在西安相遇,四人同乘一架飞机去的南京。
飞机上,四人互相介绍了自己的母校,他们惊奇地发现,原来四个人中,除了周恩来毕业于南开大学,其余三人都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
于是,四人从西安聊到了南京。
图|龙云
聊天中,龙云偶然提到了自己部队的一位新兵,他说:“朱德前辈,在我的部队里,有一个新兵和你长得很像。”
朱德听完,愣了一下,说道:“我确实有一个儿子,在老家被人抓壮丁了,现在不知道人在哪。”
一旁的周恩来说:“或许,我可以帮你找一找。”
朱德感激道:“如果能找到,一定拜谢二位。”
几个月后,周恩来终于找到朱琦,并将他秘密带到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年底与朱德相认了。
朱德与朱琦见面后,第一时间查看了他右耳后面的胎记。当朱德摸到“拴马柱”时,他激动地快要跳起来:“是的,是我可怜的保柱!”
1938年,朱琦与父亲来到延安,进入中央党校速成班学习文化知识。
大约过了半年,朱德将朱琦叫到跟前,问他:“现在什么事情最要紧?”
朱琦认真地答道:“打鬼子!”
“没错,是打鬼子。所以我决定将你送去前线当兵、打鬼子,你愿意吗?”
朱琦用力点了点头:“我愿意!”
于是,朱琦才在延安过了几天安稳日子,就被朱德送到了抗战前线。
朱德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老总,你也太狠心了吧!朱琦才来延安几个月呀,你就将他送去战场!”
朱德回答:“现在前线正需要人才,虽然朱琦算不得人才,但他作为我的儿子,就得去当兵!”
战场上,朱琦的腿被子弹击中,落下了终身残疾。
1943年,朱琦到抗大七分校,担任列科的科长。
当时,朱琦已经27岁,但还没有对象,更没有结婚。对此,朱德和康克清(朱琦继母)十分着急。
一天,康克清借到学校探望朱琦的机会,找到了七校校长彭绍辉:“学校里,有没有合适的女同志,给朱琦介绍一个呗!”
彭绍辉回答:“单身的女同志很多,就怕朱琦看不上。”
“那这件事,就麻烦校长了,事成请你喝喜酒。”
“朱老总的儿子的事情,也是我的事情,我一定帮忙。”
彭绍辉将这件事记了下来,他找来工作人员名单,一个个地审查里面单身女性的背景,最后看上了一位出生于河北定县的女生,也就是赵力平。
四、朱琦与赵力平结婚
1944年的一天,赵力平接到通知,到大队部报到,说是有事找她。
图|赵力平(左)、朱德(中)、朱琦(右)
赵力平带着疑惑来到队部,一进门便看见里面坐着几个人,其中一位是朱琦。
赵力平进屋后,领导先是让她自我介绍,然后让她来回走两步,最后面对朱琦坐下。几分钟后,朱琦就走了,领导对赵力平说:“好了,你也走吧!”
赵力平一头雾水地离开了队部。
第二天,领导又找到赵力平,问她:“小赵,昨天带你去见那个男同志,你对他感觉如何?”
赵力平反问道:“谁?我没怎么注意。”
领导开始给赵力平介绍:“就是你坐下后,对面那个年轻的男同志,他是朱总司令的儿子。”
“哦,他呀!挺好的,怎么了?”
“是这样的,昨天他见了你之后,觉得你不错,所以学校决定撮合你俩,你看怎么样?”
赵力平惊讶地大叫道:“我没想过结婚,况且在我们老家,要问过父母,父母同意了才行!”
领导听完,没说什么,叫赵力平回去了。
晚上,赵力平和同学聊起了白天的事:“领导要撮合我和朱总司令的儿子,你说我要不要同意?”
同学说:“朱总司令的儿子?不行,你嫁过去肯定不会自在。”
“也是,这么大的官,不能随意做决定。”
几个月后,学校让朱琦成为赵力平的领导,赵力平每天都要向他汇报工作。
虽然如此,但赵力平依旧不同意和朱琦交往。
得知朱琦和赵力平的关系,一直没有进展,康克清着急了,当时贺龙离七校不远,于是康克清亲自给贺龙写了封信:“……请你一定要帮忙撮合朱琦和赵力平同志……”
贺龙收到信后,当起了月老,他和甘泗淇的夫人,有事没事就往七校跑,每次来都会找赵力平谈话。
经过一次次谈话,赵力平的态度逐渐缓和下来,她和朱琦开始谈恋爱了。
1945年的一天,贺龙觉得时机成熟了,打算对赵力平实施“逼婚”:“小赵,你和朱琦谈得怎么样了?”
“一般般吧!”
“你多大了?”
“今年20岁!”
贺龙听完急了:“朱琦都快30 了,你能等,他等不了。”
赵力平小声说:“可我还没有想好!”
“为什么?”
“朱琦家官太大了。”
“共产党讲究人人平等,官再大也是人,就把婚结了吧!”
赵力平犹豫道:“可是!”
图|贺龙
贺龙脾气上来了,他拍着桌子说:“你们俩结婚的事就这么定了,我给你们盖章。”
赵力平不敢说话,只是摇了摇头。
“还不同意?是不是看不起朱琦?”
赵力平又摇了摇头:“没有!”
“既然对朱琦满意,那没什么说的了。”
说完,贺龙从抽屉中拿出一张纸,写下一句话:“批准朱琦同志与赵力平同志结婚”,然后拿出章,盖了下去:“你看一眼,没有意见,我就交上去了。”
赵力平简单看了一眼,没有刻意阻止。
贺龙笑着说:“你们结婚的事,总算成了。”
1946年3月,朱琦和赵力平的婚礼在丰镇举行,朱德夫妇没有来。
婚礼是由“月老”贺龙主持的,对着参加婚礼的客人,他拍着胸脯说:“他们能结婚,有我一半的功劳。”
朱琦和赵力平结婚后,由于工作原因,朱琦一直没有带赵力平与父母见过面。
1948年8月,朱琦才带着赵力平来到西柏坡,见了父母。
初次见面,朱德夫妇的平易近人,让赵力平不再拘束。
康克清问赵力平:“你们打算什么时候生孩子呢?我和你们爹爹都盼着呢!”
赵力平沉默了片刻,她不敢跟公公婆婆坦白,她和朱琦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几天就夭折了。
她只好这样回答:“我们争取一到两年内生下来。”
接着,朱德问儿子儿媳:“土改快搞完了,你们以后做点什么?”
朱琦说:“还不清楚。”
朱德说:“抗战胜利了,国家需要建设,我建议你们到适合自己的地方去,最好是从基层做起。”
后来,赵力平去了石家庄人民银行。朱琦去了石家庄铁路局,从煤炉工开始,一路干到铁路局管理层。
五、朱德的天伦之乐
1951年,赵力平为朱琦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64岁的朱德,高兴不已,因恰逢抗美援朝战争,他给孙子取名“援朝”。
孩子出生后,朱琦夫妇因为工作,没时间照顾孩子。朱德打电话叫他们将孩子送去北京,自己来带。
见到孙子,朱德夫妇爱不释手,每时每刻都将他抱在怀里。为了养好孙子,他们找来育儿书籍仔细翻阅,就怕耽误了孩子的成长。
图|朱琦
朱琦夫妇见父母,照顾孩子都累瘦了,十分心疼,要求将孩子带回去自己养,朱德劝儿子儿媳:“你们现在年轻力壮,需要将精力投入国家建设中去。我们老了,退休了,反正闲着也闲着,帮你带孩子是顺手的事情。”
朱琦夫妇说不过父母,只能将孩子留给他们带。
一年后,朱琦的第二个孩子出生,朱德给他取名“和平”。
朱琦夫妇将朱和平带到断奶后,朱德夫妇又开始催促他们将朱和平送去了北京。
后来,朱琦夫妇一共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差不多都是朱德夫妇带大的。
在朱德家,除了这几个亲孙子外,朱德还让老家几个兄弟,送几个孩子到北京,由他和康克清供养。
这样一来,朱德家便有了20多号人,每天吃饭都是热热闹闹的,虽然辛苦,但朱德的晚年生活并不孤单。
1974年6月,58岁的朱琦离世,家里人将事情瞒了下来。
10天后,朱德才得知噩耗,他伤心地说:“……你们这样不对……”
两年后,朱德离世,临终前,他嘱咐妻子,将公家的东西还给组织,同时将他攒下的两万多块,凑成整数,交最后一次党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