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的夏天结束了,摇滚永不终结 - 10部摇滚乐电影
乐队的夏天结束了。
“摇滚精神”不再是一个空洞的称谓,我们直接感受到了它传承的热烈。象征着独立与反叛的偶像进入了流行文化,或许也意味着找到了一个更舒适的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无论如何,摇滚会继续下去。
关于摇滚乐,你有什么喜爱的乐队或者电影吗?欢迎分享。
1.
《北京杂种》
导演:张元
编剧:唐大年 / 崔健
主演:崔健 / 李委 / 臧天朔 / 俞飞鸿 / 唐大年 / 窦唯
上映时间:1993-09-17
片长:88 分钟
由崔健编剧、主演。影片音乐由崔健、窦唯、何勇制作。
《北京杂种》上映于 90 年代初期,琐碎的生活细节和片段化的故事填满了这部尚处于实验电影状态的长片,它有着太多晃动不安的镜头,太多杂乱无章的对白,故事主线和画面一样都是模糊的,拍摄成为了一种私密紧张的记录行为。
这部电影讲述了浪潮来临之际冲动而荒诞的青春故事,刻画人物为众多年轻蓬勃的生命。有一种惊人的真实感,使北方古老城市里涌动的热望瞬间呈现于今日。
电影主要由三个凌乱而不知始终的故事构成。
影片的开头,崔健在唱歌,摇滚乐手卡子和女友毛毛在夜雨的街头争吵,卡子要打掉孩子,毛毛不愿,从此失踪半个月。卡子一面装作若无其事,一面寻找着毛毛,又在冲动之下强奸了金玲。另外两个故事里,崔健正与乐队彩排,他们交不起租金,场地就要被收回;卖书为生的黄叶鲁被流氓骗走了所有的钱,朋友想为他追回钱财,到最后却几乎兄弟反目。影片的结尾,当毛毛抱着初生的孩子出现在卡子面前,他们荒唐的青春似乎才彻底落幕。其中,卡子成为贯穿整部电影的线索人物,他的目光始终介于疏离与亲密之间,私人化的观看方式带来的迫近感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我们此刻似乎也正与卡子一同游荡在北京的街巷。
“杂种”在电影里并非身份和标签,更像是一种生命状态,充斥着迷茫的、颓唐的、鲁莽的青春气质。
生活缺少显而易见的秩序,这些主人公都在有意无意中回避了一条所谓“正确”的道路,他们宣泄着自己的苦闷,痴迷于被主流社会所排斥的摇滚乐,主动将自己置于社会的边缘——摇滚乐便承担了某种诉求。当崔健唱着“我要结束所有的抱怨,那我只能迎风向前”,年轻的艺术家们以社会异己的身份漂泊在北京,烦恼着明天太阳会不会升起。
如今,八十年代已成为了一种符号,象征着往昔躁动的文化生活。许多人回头看《北京杂种》,也是为了重温一场摇滚乐的旧梦。崔健、窦唯、臧天朔在电影中都有出镜,何勇承担了部分音乐制作。那是他们尚未被封神的年代,一切仿若新生,身处其中的人却看不到未来的希望。
电影中那些摇滚乐手、作家、画家横冲直撞的青春时代结束了,北京的马路上也不再有那么多无所事事的行人。我们终于成长为了被规则框定的人,自我规训着远离了“杂种们”的世界。
2.
《乐队》
导演:彭磊
编剧:彭磊
主演:赵怡文 / 江雨晨 / 中野阳
上映时间:2012 年
片长:90 分钟
影片由彭磊编剧、导演。
在自传性的漫画《北海怪兽》里,彭磊画出了柯本在中国的还魂:
▲《北海怪兽》,彭磊 著,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0年
这一幕同样出现在了在他的电影作品《乐队》中:肥大、油腻的科特·柯本乘坐飞碟,穿过窗户来到了崇拜他的女孩的家里。这个中国化的柯本顶着一头遮住脸的黄色假发,成为静止的、西方摇滚乐的符号。
《乐队》的创作取材于导演的所见与所闻,所有讽刺和戏谑都完全是本土的、切身的,与影片中所批判的流行文化和外来商业产物划清了界限。在《乐队》中,人物独立且大于故事,“真实”作为一种底色存在,每当人物出现,他们背后似乎就已携带了一个充沛的、独立的世界,摇滚乐带给年轻人的激情、欲望和痛苦都在这里得到了粗糙但透彻的展现。
主角怡文是一个迷恋科特·柯本的女孩,她觉得生活中一切都是无聊的,只有柯本超越了现实的惨淡,能带给她慰藉。然而怡文挣脱现实的方式也不过是换上衣服去听一场 live house,跟乐队的男孩谈一场模模糊糊的恋爱。因为摇滚乐,她认识了 yangyang 和小p,他们自命不凡、歇斯底里,有太多无处安放的梦想。来自大洋彼岸的柯本好似一场只有她看得见的梦,在孤独的房间里等着她归来,然而柯本最终也要离去,离开这片不属于他的土地。
作为中国最好的摇滚乐队主唱,彭磊这部《乐队》的配乐自然是出色的,出自这部电影的音乐有《走在什刹海的冰面上》、《不放开》等。怡文在楼下遇见小p的一幕,背景音乐为新裤子早期的《我不想失去你》。“你的爱你知道我需要,可转眼我的一切没有了。”幻灭与失落扑面而来。某种程度上,每个人的青春都注定是失意的,欲求燃烧然而终究熄灭,这种寻不到的迷惘成为了电影的基调。
女主角赵怡文也在电影中唱了两首歌,一首为《after party》,“当我不用去上学,我要真正的男朋友,我从鼓楼走到Mao,还没有找到他。”它冷清、诚挚、坦荡,又有着一种率直的落魄。相较于新裤子的《bye bye disco》,后者是盛宴过后的悲伤,前者却更有一份青涩和执着,也因此更不在乎所谓的希望与失望。另一首为《我不想模仿你》,它唱的是乐队的困境:“我们不是雷蒙斯,我们不是Joy Division,我们不听流行音乐,我们不去卡拉OK……我不想模仿你,我不想成为你……”
学习外来文化之后,艺术家如何面对自己的困境,是电影的另一个主题。“中国不需要摇滚乐,摇滚乐是来自西方的垃圾。”彭磊借柯本之口说了这样的话。接受西方文化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固然获得了新的审美,新的趣味、新的生活方式,可转过头来,他们要面临的依然是自己生存的土壤。在这个信仰“节制”的国度,人们的娱乐生活是被喂养的,摇滚乐于是不得不去寻找自己的空间。
3.
《周末情人》
导演:娄烨
编剧:徐勤
主演:王志文 / 贾宏声 / 马晓晴 / 耐安 / 王小帅
上映时间:1995(中国大陆)
片长:98分钟
阿西和女友李欣的恋情被曝光了,他去找告密者,却在愤怒之中失手杀了人,进了监狱。阿西入狱后,李欣为他送信之时偶然认识了拉拉,慢慢地他们相爱。出狱后的阿西自觉遭到了背叛,他为了夺回李欣不惜使用暴力与威胁。而拉拉在朋友的介绍下成为了乐队主唱,承受了许多空虚和幻灭。最终,拉拉错杀了阿西,也进了监狱。李欣再次面临精神的折磨与崩溃。
《周末情人》是娄烨导演早期的作品,与《苏州河》一样都发生在上海,痛苦而绝望爱情依然是电影的主线。娄烨镜头下的城市似乎总是潮湿的、昏暗的,故事毫无头绪地发生,人们脸上有太多颓废与迷茫。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娄烨使用的主题曲为《一场游戏一场梦》。事实上,这部《周末情人》也仿佛一场游戏一场梦,所有纠葛都被大雨冲刷洗净,散落在了上海的街头。
摇滚乐,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现实生活的拒绝,它是《周末情人》中最重要的符号,带来了狂躁,也带来了虚无。无论阿西还是拉拉,他们都有着莫名的孤独与愤怒,摇滚乐是愤怒的表征却并非出口,他们的痛苦无处疗愈。
“无意义”是电影的一个主题,通过意义的丧失,一种宿命性的迷惘被呈现出来。这些年轻人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是无意义的,爱情无意义,音乐也无意义,甚至青春本身也失去了意义。如同电影的结尾,一切都结束在一种美好却虚幻的想象之中。
4.
《娜娜》
( NANA )
导演: 大谷健太郎
编剧: 矢泽爱 / 浅野妙子 / 大谷健太郎
主演: 中岛美嘉 / 宫崎葵 / 成宫宽贵 / 松山研一
制片国家:日本
上映:2005 年
片长:113 min
“Live是最棒的!”BLAST 主唱大崎娜娜这样说道。这是经典日本电影《NANA》里最燃的一刻。
大崎娜娜与小松奈奈相识于雪夜南下的火车上,两个人的名字都是NANA,大崎娜娜点着烟,小松奈奈甜美地笑,两个女孩深刻的友谊羁绊,伴随着一系列巧合和两个人追爱追梦的故事在东京展开。
如今,我们回顾这部讲述青春与梦想的漫改电影,无比庆幸它能同时记录下二十岁刚出头的倔强的中岛美嘉、甜美的宫崎葵、清峻的松田龙平、活泼的成宫宽贵,还有空前瘦削的松山研一。
女孩们都希望成为又酷又有志气的大崎娜娜——不是为了别的任何人,“我是为了我自己,才努力唱到今天的!”;她们也憧憬能拥有本城莲这样铭心刻骨的恋人——“我希望人们都觉得我是天才,但那些在车库里疯狂练习吉他的日子,我只告诉你。”
但后来,女孩们既没有成为娜娜,也没有成为奈奈,而是变成了介于她们之间的灰色的人,来回游移于梦想和现实之间。在残酷无奈的现实生活中,那些歌者演员们也遭受了形形色色的病痛、分离、起伏。生活和理想,成为了我们任性又永恒的爱人,供人追忆、回味。
5.
《初恋这首情歌》
( Sing Street )
导演: 约翰·卡尼
编剧: 约翰·卡尼
主演: 福迪亚·瓦尔什-匹罗 / 露西·宝通 / 杰克·莱诺
制片国家:爱尔兰 / 英国 / 美国
上映:2016 年
片长:106 min
“摇滚就是冒险,你冒险被所有人嘲笑。”
十四岁的康纳就读于一家死板的教会学校,生活一潭死水,直到他在校门口遇见了蕾菲娜,一位漂亮的模特。生活从那一刻起被点亮。为了多和她待一会,他谎称自己在一只乐队当主唱,问她愿不愿意来当乐队MV的演员。接着,他真得在学校里组建了一支名叫“Sing street”的乐队,开始写歌、演唱,把爱尔兰一潭死水的生活全都溶进了歌里,和蕾菲娜的感情也一路升温。
青春就是一首高音跑调、低音没气也要磕磕绊绊唱完的歌。康纳的家庭破裂,就业前景一片惨淡,又遭到校园霸凌,却把这一切都写成了歌。
死板的教导主任只允许学生穿白鞋,康纳就写了首歌《Brown shoes》(棕色的鞋)在校园晚会演唱;蕾菲娜逐渐从过去的阴影走出来,和乐队的孩子一起胡闹;平时欺负康纳的巴里被拉进了乐队,成为了最可靠的保安;最后,康纳和蕾菲娜在清晨乘着小艇偷偷离开了爱尔兰,去伦敦为乐队寻找机会,全部的行李只有乐队的录像,此外一无所有,在风浪中甚至随时可能翻船。
而他们仍然义无反顾。
6.
《天鹅绒金矿》
( Velvet Goldmine )
导演: 托德·海因斯
编剧: James Lyons / 托德·海因斯
主演: 伊万·麦克格雷格 / 乔纳森·莱斯·梅耶斯 / 克里斯蒂安·贝尔
制片国家:英国 / 美国
上映:1998 年
片长:124 min
1984 年,对记者阿瑟来说,这是他的摇滚偶像布莱恩因在舞台上自导自演了一场枪杀案,被人“谋杀”而陨落的第十年。上司希望他做一次十周年深度专题,探寻那个华丽摇滚时代震惊世人的假死案的真相。布莱恩问,为什么是我?上司回答,因为你还记得。
他尝试着从脑海里挖掘出过去的记忆,那些因过于惊诧和疯狂被他深埋的场景画面。
那时候的他,迷茫于前途未来却又沉迷于音乐偶像,青涩稚嫩、不顾一切。那是1970年的伦敦,人群喧嚣、舞台闪耀,年轻的男孩女孩们身着奇装异服,化着闪亮精致的妆容,脚踩松糕鞋,欢笑、奔跑、尖叫,穿梭在大街小巷。
十年后的现在,阿瑟四处奔走,向旧人们寻访尘封的过往,想要拼凑出这位昔日摇滚巨星的人生真相。在极富形式感和奇观般的绚丽回忆中,布莱恩人生历程中人性与爱的脆弱挣扎尽露无遗。这是一场对传统与意义的悲壮声讨,也许在时代和众人面前,所有人都是击石之卵,无论你是否星光璀璨、看似张扬。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布莱恩也只是一个虚构的摇滚明星,但正如片头字幕所说:“尽管你即将看到的是一部虚构的作品,但它仍应被欣赏,以最大的音量。”毕竟我们都能想象,曾经有多少人为了能自由地爱,无望而又充满希望地,正直而又堕落地,真实地活过。
7.
《海盗电台》
(The Boat That Rocked)
导演: 理查德·柯蒂斯
编剧: 理查德·柯蒂斯
主演: 比尔·奈伊 / 肯尼思·布拉纳 /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 尼克·弗罗斯特 / 汤姆·斯图里奇
制片国家:英国 / 德国 / 法国
上映:2009 年
片长:116 min
大海、无线电波、摇滚乐、快乐的人,你还能想出什么更无拘无束的组合?
“1966 年是英国摇滚的黄金年代,但是BBC广播一天中用来播放流行音乐的时间连45分钟都不到”,非法电台“Radio Rock”航行在北海之上,十名 DJ,一条船,全天 24 小时,用摇滚乐给 2500 万听众带来平庸日常中奢侈刺激的美好时光。
“你知道吗?如果上帝是一名DJ,他就会在这个电台工作。”
与此同时,在伦敦,唐宁街 10 号,一群政客们正在想方设法地取缔这些“海盗电台”——“我们在今年内就会关闭这些电台,它们就像脏水沟,夹带不负责任的商业行为,道德败坏。”政客们心怀鬼胎、踌躇满志,海上电台乐声依旧,DJ 船员们日复一日,嬉笑怒骂,偶尔无伤大雅地为听众人气和爱情争个风吃个醋。
然而为了躲避追捕,电台之船行将沉没,听众们驾驶着自家的船艇赶来海上营救,此情此景让人想到《敦刻尔克》,这些绝望中的线线生机同样有种为更好的世界抢救火种之感。
最终,船沉了,海上直播室没了,成千上万张黑胶唱片散落海底,但所幸人还在,而过往的那些乐声因为被听见、被记得、被响应,而仍然意义非凡。
时光会匆匆流逝,政治家会用尽手段让世界变得更好,但是世上的青年男女,会继续做梦,把梦编织成歌曲。今晚,重要的东西并没有死,值得悲伤的不过是在未来,还会有很多很棒的歌,然而我们没有机会放给大家听了。但相信你我,好歌会继续写下去,它们会在世界各地被欢唱。
摇滚不死,摇滚万岁。
8.
《我们都是小僵尸》
导演: 长久允
编剧: 长久允
主演: 二宫庆多 / 水野哲志 / 奥村门土 / 中岛塞娜 / 佐佐木藏之介
制片国家:日本
上映:2019 年
片长:120 min
这是一部最特别的音乐电影,题材与技巧都独一无二。
四位小孩都失去了双亲,死因还都是谋杀。四位失去灵魂的孩子找到了彼此,漫无目的地在世间游荡。有一天在垃圾堆中,他们忽然决定组建一支乐队,第一首歌就叫“我们都是小僵尸”。从此他们名声大噪,万众瞩目,接着当年的事件也被网友和媒体挖了出来,铺天盖地的复仇呼声让许多事都失去了控制。
他们非常痛苦,然而电影却没有用力渲染任何痛苦的情绪,和这一首同名歌曲《我们都是小僵尸》风格一致:玩闹、麻木、无厘头。这或许是一种高超的表现痛苦的形式——有时当悲伤袭来,人会有意无意地把注意力转到毫不相干的事情上,重复几句毫不相干的句子、拼命盯着毫不相干的东西,像是一定要记牢什么其他更重要的事。“小僵尸”们沉迷游戏、吃、偷窃、捣乱,开玩笑,没有人哭或抱怨,可他们的痛苦因此更能直击人心。
当然影片不会一悲到底。“We are little Zombies”在英语里也有“我们都是木头人”的意思,一个儿童游戏——在这个游戏里,故意一动不动的孩子们会突然大笑地逃走。后来,乐队解散了。孩子们对彼此的疗愈也逐渐有了效果,一起开车去远方来告别过去。屏幕上出现了一个选项:“是否要继续人生?是 / 不是。”孩子们大喊了起来:凭什么不能选“是”?凭什么要被这个世界摆布?凭什么要永远被过去牵着?蛮不讲理、反抗到底,是他们的摇滚精神。
9.
《盛夏》(Лето)
导演: 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编剧: 米哈伊尔·伊多夫 / 莉莉·伊多娃
主演: 刘太旿 / 伊琳娜·斯达申鲍姆 / 罗曼·比利克 / 菲利普·阿杰耶夫
制片国家:俄罗斯
上映:2018 年
片长:126 min
一个关于摇滚、爱情和友谊的传记电影。
列宁格勒,80年代初的一个夏天,Viktor Tsoï是位年轻的音乐家,和其他年轻人一样,他也被齐柏林飞船和大卫·鲍伊的音乐所吸引,并尝试在摇滚乐坛上闯出一片名堂。一天,他遇到了偶像Mike和他漂亮的妻子Natacha,这次邂逅使他的命运发生了巨大转变,一段传奇也由此书写。
80年代列宁格勒的摇滚回忆,爱情与友谊、生活与幻想纠缠不清,足够躁动,平静之后也足够感伤。像是要死在这股后劲里。
“当孩子们在走廊上唱起你的歌,那才是真正的摇滚。别太在意录音的业余效果。”
10.
《音乐永不停歇》
( The Music Never Stopped )
导演: 吉姆·科尔伯格
编剧: Gwyn Lurie / Gary Marks / 奥利弗·萨克斯
主演: 朱莉娅·奥蒙德 / J·K·西蒙斯
制片国家:美国
上映:2011 年
片长:105 min
亨利和贾伯利是父子,然而在贾伯利年轻的时候两人决裂了。
20多年后,落魄的贾伯利被查出了脑瘤。情况恶化,脑瘤逐渐破坏了他的大脑——他能回忆起的事越来越少,新的记忆也无法保存下来。然而,医生发现,贾伯利对年轻时热爱的摇滚乐仍有敏锐的感觉与记忆。他的父亲亨利也热爱音乐,但对贾伯利喜爱的摇滚简直无法忍受,但为了儿子,他终于开始了解这种音乐。
于是在这部电影里,音乐就是生命。音乐不停,生命就继续。而音乐永不停歇。
父亲曾问儿子,这种音乐唱的是什么?儿子回答:讲述的是一段旅程,目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旅途当中的所有苦难,并坚持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