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价1200倍!国宝《永乐大典》6500万究竟贵不贵?
永乐大典封面与书签
一、国宝回家
自有疫情以来,或者自有古籍拍卖以来,尚未有一件古籍拍品如永乐大典这般刷屏。
也从未有一件拍品让大家如此津津乐道。
翁老师说这是近年来书林大事,的确如此。
我也是昨晚早早地就沐浴更衣。手机观摩“大战”~
感觉朋友圈和古籍各群讨论此书兴奋地像过年一样。
我最早听到有消息说国图已派专人去买,心想要是国图去买的话,肯定是势在必得,不会落于它手。
不过昨天看了翁老师发的文章才知道,国家图书馆并未出手,深表遗憾。
像这样级别的国宝,国图的确应该当仁不让。我与朋友开玩笑说,钱没了还可以再印,书没了可就是真没了。这种级别的国宝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一辈子也就碰见这一回。
好在最终还是被国内的藏家买了回来。国宝能够回家,这当然是件幸事儿。
永乐大典的内页与红丝栏。红丝栏皆手绘,翁老师发文说,红丝栏的两头有针眼,当是为画栏之用。
二、640万欧元不算贵
然而对于我们的观察,这只是刚刚开始。
640万欧元的落锤价,的确是破了单册古籍成交价的记录,但是价格并不能代表全部的真相。
这样的价格,在书画瓷器领域,可能连TOP100都挤不进去。
但是无论从知名度还是影响力论,应该并不输于拍场上出现过的任何一件艺术品。
永乐大典的影响力已经不止于古籍领域,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
我们常说,什么时候古籍的价格体量能和书画瓷器一样,甚至超越书画,那古籍的经营才有希望。
这样的类比并不只是怨妇式的抱怨,而是说古籍的经营模式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当然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齐白石,鸡缸杯的运作或许不能代表中国的艺术品,但绝对可以反映中国艺术品的市场和运作方式。
文化艺术品原本就没有固定的价格,就像一个品牌。它能够承载多少人的情感寄托,就有多高的价格潜力。
而永乐大典的每一次出现,都能够引起热议。甚至在前几日,江西地区发现的一册假永乐大典都能够登上头条,成为热议话题。
在开拍之前,有人不断发朋友圈呼唤它“回家”。
在开拍之后,能够继续形成持续性的话题,参与的人也都有可能够成为永远的书林掌故。
就凭这一点来说,640万欧元,并不算贵。
永乐大典的书口
三、所有价格的不对等,都意味着参与感的缺失
开拍之前,我在朋友圈发起了一个简单的话题,内容是做一个假设:
如果支付宝官方或者微信官方发起众筹,纯公益性地购买永乐大典,你愿意出多少钱?
很快在朋友圈就形成了话题。
有的朋友出五块,有的朋友出1万,最多的一个有出5万的。
还有的朋友说,拍卖不捐,诉讼捐。希望以诉讼的形式促进劫掠文物回流。
就这件文物来说,翁老师曾向拍卖公司询问出处:藏家讲这两册《永乐大典》乃家传,他们祖上有一位法国海军,19世纪70年代在中国与一些官员相交颇深,获赠了很多东西,其中便包括这两册《永乐大典》,基本确定来源还是有一定可信度。
当然,这只是一个极小范围的互动。
但是可以看得出大家参与的热情和倾向。
作为永乐大典这样经典的资源,是完全可以匹配这样全国性的平台的。
它的字体,它封面色彩,它的装帧形式,甚至它里面内容的每一个字,都有被挖掘的潜力。
而每一个环节的潜力,都蕴含着巨大的商业需求。
这些商业需求该如何去转化?故宫文创其实已经默默交出了一部分答卷。
真正永乐大典的出现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可能只有一次。
如同翁老师所说,能参与就是一件好事儿,“往大了讲能为古籍保护,古籍回流尽力,功德无量;往小了说也乃人生一大幸事,也称书林一大趣闻。”
书能经眼即我有,围观本身也是一种参与。
所有价格的不对等,都意味着参与感的缺失。假如有一天全国人都有参与意识,那么我想永乐大典一定不会是640万欧元的价格了。
永乐大典的末尾,署名页。
四、启示和预告
永乐大典的拍卖已经尘埃落定,但话题还会持续,也一定会成为书林掌故。
但我们希望它不仅仅成为书林掌故。国宝,不仅仅是谈资。每一件国宝的出现,都有它的使命。
以我而言,我是希望通过永乐大典可以唤醒人们对于古籍的认知和参与感。
因为在藏书史上,有太多的文化符号,值得我们去挖掘,参与,传承。
比如皕宋楼藏书的外流,两代陆氏庋藏,一朝改头换面。
如今以皕宋楼旧藏为基础藏品的日本静嘉堂文库已成为海外汉籍中最难触摸到的金子塔。
那么皕宋楼是伤心楼?是警示楼?还是能给我们什么其他的启示?
▲永乐大典封面与书签
一、国宝回家
自有疫情以来,或者自有古籍拍卖以来,尚未有一件古籍拍品如永乐大典这般刷屏。
也从未有一件拍品让大家如此津津乐道。
翁老师说这是近年来书林大事,的确如此。
我也是昨晚早早地就沐浴更衣。手机观摩“大战”~
感觉朋友圈和古籍各群讨论此书兴奋地像过年一样。
我最早听到有消息说国图已派专人去买,心想要是国图去买的话,肯定是势在必得,不会落于它手。
不过昨天看了翁老师发的文章才知道,国家图书馆并未出手,深表遗憾。
像这样级别的国宝,国图的确应该当仁不让。我与朋友开玩笑说,钱没了还可以再印,书没了可就是真没了。这种级别的国宝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一辈子也就碰见这一回。
好在最终还是被国内的藏家买了回来。国宝能够回家,这当然是件幸事儿。
▲永乐大典的内页与红丝栏。红丝栏皆手绘,翁老师发文说,红丝栏的两头有针眼,当是为画栏之用。
二、640万欧元不算贵
然而对于我们的观察,这只是刚刚开始。
640万欧元的落锤价,的确是破了单册古籍成交价的记录,但是价格并不能代表全部的真相。
这样的价格,在书画瓷器领域,可能连TOP100都挤不进去。
但是无论从知名度还是影响力论,应该并不输于拍场上出现过的任何一件艺术品。
永乐大典的影响力已经不止于古籍领域,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
我们常说,什么时候古籍的价格体量能和书画瓷器一样,甚至超越书画,那古籍的经营才有希望。
这样的类比并不只是怨妇式的抱怨,而是说古籍的经营模式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当然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齐白石,鸡缸杯的运作或许不能代表中国的艺术品,但绝对可以反映中国艺术品的市场和运作方式。
文化艺术品原本就没有固定的价格,就像一个品牌。它能够承载多少人的情感寄托,就有多高的价格潜力。
而永乐大典的每一次出现,都能够引起热议。甚至在前几日,江西地区发现的一册假永乐大典都能够登上头条,成为热议话题。
在开拍之前,有人不断发朋友圈呼唤它“回家”。
在开拍之后,能够继续形成持续性的话题,参与的人也都有可能够成为永远的书林掌故。
就凭这一点来说,640万欧元,并不算贵。
▲永乐大典的书口
三、所有价格的不对等,都意味着参与感的缺失
开拍之前,我在朋友圈发起了一个简单的话题,内容是做一个假设:
如果支付宝官方或者微信官方发起众筹,纯公益性地购买永乐大典,你愿意出多少钱?
很快在朋友圈就形成了话题。
有的朋友出五块,有的朋友出1万,最多的一个有出5万的。
还有的朋友说,拍卖不捐,诉讼捐。希望以诉讼的形式促进劫掠文物回流。
就这件文物来说,翁老师曾向拍卖公司询问出处:藏家讲这两册《永乐大典》乃家传,他们祖上有一位法国海军,19世纪70年代在中国与一些官员相交颇深,获赠了很多东西,其中便包括这两册《永乐大典》,基本确定来源还是有一定可信度。
当然,这只是一个极小范围的互动。
但是可以看得出大家参与的热情和倾向。
作为永乐大典这样经典的资源,是完全可以匹配这样全国性的平台的。
它的字体,它封面色彩,它的装帧形式,甚至它里面内容的每一个字,都有被挖掘的潜力。
而每一个环节的潜力,都蕴含着巨大的商业需求。
这些商业需求该如何去转化?故宫文创其实已经默默交出了一部分答卷。
真正永乐大典的出现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可能只有一次。
如同翁老师所说,能参与就是一件好事儿,“往大了讲能为古籍保护,古籍回流尽力,功德无量;往小了说也乃人生一大幸事,也称书林一大趣闻。”
书能经眼即我有,围观本身也是一种参与。
所有价格的不对等,都意味着参与感的缺失。假如有一天全国人都有参与意识,那么我想永乐大典一定不会是640万欧元的价格了。
▲永乐大典的末尾,署名页。
四、启示和预告
永乐大典的拍卖已经尘埃落定,但话题还会持续,也一定会成为书林掌故。
但我们希望它不仅仅成为书林掌故。国宝,不仅仅是谈资。每一件国宝的出现,都有它的使命。
以我而言,我是希望通过永乐大典可以唤醒人们对于古籍的认知和参与感。
因为在藏书史上,有太多的文化符号,值得我们去挖掘,参与,传承。
比如皕宋楼藏书的外流,两代陆氏庋藏,一朝改头换面。
如今以皕宋楼旧藏为基础藏品的日本静嘉堂文库已成为海外汉籍中最难触摸到的金子塔。
那么皕宋楼是伤心楼?是警示楼?还是能给我们什么其他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