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辅佐张作霖成海陆空大元帅,逝后胡适说:此人不死东北必不会失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苏轼用简单的八个字说出为人处世的大智慧,真正有勇之人是要谨慎的,真正有智慧的人会表现出愚钝,这话不论在古代还是近现代都适用。
古有杨修恃才放旷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今有他辅佐张作霖成为海陆空大元帅,曾有人称其为东北不丢的保障,可同样因为自己的高傲丢掉了自己的性命,他是哪位呢?
理论到实践
他就是杨宇霆,1885年出生在河北省,后跟随祖父进入关外生活。10岁的时候展现出自己过人的记忆力,在私塾先生的介绍下前往铁岭县张秀才书馆读书。1904年,他从先生那里得知科举制度即将废除,但由于东北是清朝的发源地,就可以多考一年。
勤学苦读的他最终成为了满清王朝的最后一任秀才。19岁的杨宇霆考取了奉天学堂的插班生。学校开设的数理化,英语课程他都没有接触过,但在毕业的时候,杨宇霆的所有成绩位列全校榜首,毕业后被保送至日本留学,于1911年返回国内。
在中国的封建时代,所有读书人无一不是寒窗苦读,但能够从中脱颖而出的人少之又少。杨宇霆无疑是幸运的,他的成功是偶然的,因为旧体科举虽然废除,但影响还在,新时代的杨宇霆无论在朝在野,都会被人高看一眼。
同时杨宇霆的仕途之路一帆风顺的原因,是其能够把知识灵活的运用。一般来说中国传统科举选拔的人才大多都是顽固不化的老古董,面对当时西方先进的理论知识嗤之以鼻,缺乏对于现实生活的热情和敏感。
而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人往往认不清国内的局势,生硬的把国外的故事套用在国内的环境里,成为了现代纸上谈兵的赵括,而杨宇霆吸取两者的优势,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新优势。
能够成功的人一定能将理论融入进实际,因为理论掌握的再好,但它一定有些无法预估到的变量,一旦变量发生变化,原本的理论反而会成为负担。
伯乐与千里马
杨宇霆把知识融入进现实,升官发财的道路就出现在了面前,等待着杨宇霆一步一步攀登了。张作霖看重了杨宇霆的能力,把他招入麾下。在张作霖麾下的杨宇霆常被人称作"智囊""小诸葛",一方面是部下对他的阿谀奉承,另一方面也体现其足智多谋的一面。
杨宇霆也接受了这个名号,觉得自己在张作霖的身边就仿佛是刘备身边的诸葛亮一般。千里马需要伯乐的赏识,杨宇霆也是凭借在张作霖的赏识才有了如此大的发展,看出想要做成功一件事不仅要靠着自己的不断努力,找到好的帮手就会顺风顺水,毕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建立海军,修建铁路
杨宇霆协助了张作霖做了四件大事,第一是建立东北海军,让军队自成体系,增强自身实力;第二是发展经济,制定田赋制度,在地主手中拿出大量未开垦的土地交给农民种植,发展生产。
第三是修建公路,杨宇霆明白战争的机会转瞬即逝,如果没有交通的主动权,那无论多么强的军队都会被陷入泥潭。当时的东北铁路主权归日本所有,杨宇霆就修建公路,当战争开始后就用公路与日本军队周旋。
第四是置办工厂,自制武器和弹药。杨宇霆这样的一通操作让东北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大幅提升,让对于东北垂涎欲滴的日本政府收起了自己眼馋的目光,不敢轻举妄动。
杨宇霆不光在这些方面有所贡献,同时还把目光放在了部队的教育方面。张作霖的手下将领很多都是土匪,基本不识字。要论骑马放枪,打家劫舍都是行家,但要指挥数万人的现代化战争,个个都是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
1924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出动十万人结果打起仗来乱做一锅粥,指挥完全下达不到部队,仅仅7天就大败而归。
吸取教训的杨宇霆很快就改变了指挥系统,采用现代化的军事理论指导部队,对奉军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改造后的奉军焕然一新,各级军官都是军校出身,有着极高的战斗素养。升级版的奉军很快就统领了北京、江苏、安徽等等地区,整个长江以北基本都被占领,张作霖也成为了海陆空大元帅。
教育是立国之本,也是立军之本。拿传达指令举例,当将军脑中有了某个想法,需要表达清楚,接着需要下属明白将军的意思,最后要按照指令行动,倘若缺乏教育,整个军队就会乱套,相反若是整个军队受到良好的教育,那么指令的快速传达领会就会在战争中占得先机。
作茧自缚殊不知
可就像鳌拜与乾隆,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一样。当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在皇姑屯,小六子继任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小六子想要削弱先父的余党,建立属于自己的新势力,拟任杨宇霆为东北保安委员会委员,这一下就激怒了杨宇霆。
杨宇霆认为自己是跟着张作霖南征北战的老将,你这个小毛孩子就这么对待我,就像公司董事长离职后,儿子接任,对着老员工下达命令时,老员工就会心里犯嘀咕,瞧不起这个新来的。杨宇霆与小六子的矛盾愈发的激烈,杨宇霆对小六子动辄辱骂,认为他是个小孩子,做不了大决定。
这时的杨宇霆已经被欲望吞噬了,甚至狂妄到公开宣称:"小六子签下的哪一笔条约不是得我先同意。"都说"飞鸟尽,良弓藏",懂得看清局势格外重要,保持着谦逊的心才能走的远,不管有了多大的本事,不把有权的人放在眼里,早晚都是枚定时炸弹,会被引爆把你炸到。
惨遭处决
杨宇霆最后死于自己的恃才放旷上,觉得仗着老帅给的职位能在新帅手里继续适用。极度的狂妄怎么能不让小六子记恨,最后在1929年小六子暗中把杨宇霆处决在老虎厅,当时杨宇霆年仅44岁。
于理,杨宇霆不该死,东北当时急缺人才,他的能力之强,甚至胡适在其逝后评价道:"他不死,东北必不会丢。"可于情,杨宇霆死的不冤。气忌盛,新忌满,才忌露。与其说杨宇霆是被小六子暗算的,不如说是他自己把绞死的绳索绕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切记低调行事,小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