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后族-姜王后
商周后族有一个特点,基本都是姜王后。
《山海经·海外北经》:“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大荒北经》:“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
“九嫔”是姜王后的雏形,这里的“九”不是数量词,而是姓氏。
《史记·殷本纪》“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九侯”也称“鬼侯”,九侯女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商纣王之姜王后。
则商朝著名的亞醜器,均为与九侯家族有关的青铜器,“醜”是九侯的姓氏。
西周时主要的九侯后裔是“怀姓九宗”,晋国所辖。《穆天子传》 卷1: “辛丑, 天子西征, 至于䣙人。 河宗之子孙䣙柏絮”,䣙伯即考古发现的倗国,倗国国君与河宗氏姓氏在西周金文中写作“媿”,即商朝九侯后裔。
根据《穆天子传》记载,河宗氏不仅在周王室地位很高,在中国整个西北地区都有很高威望,是黄河大祭司。则商朝时九伯很可能是黄河大祭司。
因为藏语中“周”是“龙”的意思,商朝九伯、西周河宗氏在时人心目中可能是龙裔,也就是女娲的直系后裔。
藏族史诗《格萨尔》,蒙古族史诗《格斯尔》中王妃一般都是龙女,或者有龙族血脉,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明早期,称王必须以龙女为妃、为后,以保证后代是龙裔,是女娲后人。
西周比较特殊的一点,是姜王后聘自太公望家族。《盠駒尊》《盠方尊》的器主应为太公望之子吕伋,从纹饰推断,其姓应为“醜”。太公望家族可能是商朝九侯(“醜”)小宗,因扶周灭商大功,地位上升,不仅取代了商代九侯后族的地位,而且可以以“醜”为姓,倗伯的姓只能写作“媿”。
但因为“周”朝的“周”,与太公望姓氏“醜”发音接近,所以在文献中避讳,太公望姓写作“姜”。
根据《穆天子传》地理,河宗氏在今山西忻州市河曲县境内,周穆王是从西口古渡渡过黄河,穿过河套,到达昆仑阿尼玛卿山的。返程则走的是黄河外围,所以往返均经过河宗氏和倗国辖地。
如果河宗氏九姓是女娲后裔的话,河宗氏很可能是一位女诸侯。
《周易》“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商朝的鬼方是不是河宗氏?现在尚不好确定,因为东夷有很多“醜”姓诸侯。
唐朝李延寿所著的《北史》中记载:“且弥王、焉耆国王均龙姓。”此“龙”姓应为意译,发音应为陇西隗嚣的“隗”。
氐羌语中“龙”的意义发音为“醜(九)”,可推出西域龟兹即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