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刚、德吉措姆:深山有梦亦有爱
德吉措姆在辅导学生功课。
德吉措姆课间和学生们在一起。
宋玉刚在电教课堂上。
图四: 宋玉刚与学校同事进行业务研讨。(图片由记者 格桑伦珠 魏山 摄)
导语:
在西藏高原的河滩边、山脚下,时常能见到一种叫“班公柳”的高原植物,枝叶向四周伸展,根系深扎地下。
宋玉刚,一位西藏山区的汉族乡村小学教师,如同“班公柳”般朴实平凡,深深扎根雪域高原,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他先后荣获学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墨竹工卡县“杰出青年”、拉萨市“优秀电教员”、“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宝钢杯中青年杰出教师”、“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等荣誉。
而他却说,这一切都与自己幸福的家庭、贤惠的妻子有着莫大的关系。
山顶上,一条条经幡迎风飘舞。山脚下,缓缓的河水静静流淌。而聆听宋玉刚的故事,就如同凝视这经幡、这河水,把人的思绪带得很远、很远……
“藏二代”——这是在雪域高原最常听到的一个词,而宋玉刚就是这其中的一员。父亲1954年进藏,参与青藏公路建设,1975年出生的宋玉刚,也因此便注定了与这片土地的不解之缘。
是的,这里有着他的事业,有着他的爱情,有着他可爱的学生们,有着他幸福的小家。
刚刚进入不惑之年的宋玉刚,脸上总是挂着淳朴的笑,少言寡语,甚至有些羞涩。但只要谈起这些,他眼睛里立刻闪出一丝光芒。
深山有爱苦也甜
1998年,从拉萨师范专科学校毕业的宋玉刚,在工作一年后,调入更加偏远的墨竹工卡县日多乡小学。
“说实话,当时心情有些失落。校园很简陋,地处偏远,像与世隔绝。”宋玉刚回忆说。
当时的他不曾想到,若干年后,这里会成为他深深眷恋的地方。
刚搬来,宋玉刚住在简易的土坯房里。冬天,刺骨的高原寒风从墙四周往里灌;夏天,雨水从屋顶往下渗,“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
雨雪过后,土坯房千疮百孔。宋玉刚要找来泥巴糊墙修补房顶,借来梯子清扫积雪。每当这个时候,尚还年幼的藏族学生们便会主动过来帮宋老师一把。也正是他们的淳朴善良,深深打动了宋玉刚,虽远离家乡内心却时时涌动着丝丝暖意。
就在宋玉刚逐渐开始适应山区教学环境的时候,爱情也悄然降临。
2004年,一个名叫德吉措姆的漂亮藏族老师调入日多乡小学。
他们初识的场景,宋玉刚至今都记忆犹新:“她刚到学校的那天,正好后面的山上起火了,所有男老师都扛着铁锹,端着脸盆灭火去了。”宋玉刚说当他灰头土脸地回到学校时,一眼就看见了这个漂亮的新同事。
接下来的日子里,宋玉刚对德吉措姆格外关照。下课的铃声响起时,宋玉刚会把自己特意准备的甜茶或酥油茶递到德吉措姆的手中。寒冷的冬天,宋玉刚又会把自己房间的火炉生得旺旺的,主动让德吉措姆过来取暖。
雪山脚下,温暖的火炉旁,两个年轻人倾心交谈,他们的心渐渐走到一起。两年后,宋玉刚和德吉措姆喜结连理。
这对伴侣,一个是汉族,一个是藏族,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们“汉族阿爸,藏族阿妈”。
高原有梦比翼飞
相濡以沫夫妻情,同甘共苦人生路。结婚以来,宋玉刚和德吉措姆相敬如宾,生活中互相关心,工作上互相帮助。
“当他为完成学校电教化的工作目标而忙碌不堪时,我就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尽量地去帮助他。”
“当他因高原气候而身体出现不适时,我就想尽办法帮他减轻痛苦。”
“去年生日时,他在内地培训,自己因为忙也就没过生日。没想到等他回来时,还是带着一束鲜花、拎着蛋糕站在了门口。”
“当妻子默默为我付出,而自己却无暇照顾她时,内心常常充满心疼、内疚。”
“今年,一听说河南家里的老人身体不好住了院,她马上到银行取钱汇了过去,前前后后着急得不行。”
“有什么事,大家总是互相商量着来办,妻子非常尊重我的意见。”
“这辈子能够遇见她,是我最大的幸福。”
……
在宋玉刚和德吉措姆的你一言我一语间,一幅“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画面在我们的脑海里展开,让人心生羡慕。
是的,幸福的家庭,是事业成功的加油站。正是夫妻之间的相搀相扶让彼此在自己的梦想之路上铿锵前行。
在工作中,带着满腔的激情,宋玉刚开始了自我的不断超越。2001年取得南京晓庄学院专科学历,2011年又取得了咸阳民族学院本科学历。现任学校副校长,并兼任班主任和学校电教工作,负责学校的远程教育项目,小学一级教师。
同时,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2004年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和市级“优秀电教员”;2009年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10年被授予“全国宝钢杯中小学杰出中青年教师”的荣誉称号;2011年被墨竹工卡县团委评选为“优秀青年”称号;2012年被评为市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全国最美乡村教师” 荣誉。
虽然现在的宋玉刚已是小有名气,但他的生活依旧。上课、备课、改作业、关照孩子们的起居、个别辅导、家访……忙得不亦乐乎。
其间,县教育体育局负责远程教育的领导看宋玉刚工作成绩突出,想要把他调到县里来工作,却被宋玉刚拒绝了:“我喜欢这里,喜欢这份工作,看着学生们一天天不断进步,这种成就感是什么样的待遇都无法取代的。”
“我是学校任务构架中的一根支柱,我是让孩子这颗幼苗健康生长的勤劳园丁,我要以对群众的忠诚,以火热的心、无尽的爱埋头干、用力拼,当好强有力的支柱,勤劳耕耘在育人的岗位上,用青春谱写出维护民族团结、奉献民族教育事业的动人篇章!”宋玉刚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妻子的鼎力支持。”宋玉刚笑道。
“一花不是春,孤雁难成行。”在工作中,德吉措姆同样的在不懈努力着,并受到学校师生的好评与尊敬。
心中有愧常难眠
有孩子却不在身边痛苦吗?家有老人却不能尽孝痛苦吗?答案不言而喻。宋玉刚和德吉措姆却因为身在日多远离亲人,而受尽了这些苦楚。
2011年,他们的宝贝女儿降临。二人满怀欣喜为孩子取下一汉一藏两个名字:宋艳红和德吉白珍。“德吉白珍就是仙女的意思。”宋玉刚向记者解释着,看得出来他对这个名字非常满意。
年仅4岁的德吉白珍现在拉萨上幼儿园,最是粘人。电话里老是问着:“爸爸、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妈妈、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而老人年岁已高,身体一直有病,却也还要额外承担孙子的教养。
老人养儿防老,儿女却在高高的日多;女儿渴望父母,却只能出现在夜晚拉萨的梦里。每当想起这些,夫妻俩便心如刀绞。因他们常常为了工作两三月不得归家,面对亲人的期盼,无能为力;面对孩子想要爸爸妈妈的呼唤,只能强忍泪水。
记得2012年正好是宋玉刚带毕业班,教学任务十分紧张。而刚满1岁零4个月的女儿由于重感冒导致肺部感染,高烧39.4℃已经两天了,宋玉刚的岳母在医 院里急得直哭。可当在电话里听说宋玉刚正在忙着毕业班交接,女儿又在内地培训,没时间回来时,老太太只是说那你们先忙工作,家里的事不要担心。
一想到女儿承受的痛苦,岳母的劳累,宋玉刚心里就特别难受:“我承认,对于家人我亏欠得太多。”其实,亏欠的不仅仅是女儿、岳母,还有远在河南的父母。
作为一名“藏二代”,宋玉刚老家在河南郑州。随着2000年父母回到家乡养老,宋玉刚也只有在南京学习的那两年陪父母过春节,其余时间从来没有回去过。母亲总会在电话里抱怨。
宋玉刚没有办法跟父母解释,自己既要负责学校的部分管理工作,又要担负着学生们的教学任务,还要下功夫钻研远程教育方面的技术,不光为老师们进行培训,还要为乡里的农牧民提供培训。他真是太忙了。
在中央电视台“全国最美乡村教师”颁奖的那一刻,老母亲喜极而泣的哭声可以说冲击着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更多的人眼泪夺眶而出。多年来,坚守在高原, 没有回家一次,看着满头白发的老父老母,宋玉刚真的不孝吗?可是看到宋玉刚满面的泪痕,谁又忍心指责他呢?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啊!
宋玉刚说今年春节时他打算带着妻子女儿一起回家探望父母,“终于不用再害怕听到电话里的那句‘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呀?’”
语气减缓,双眼转向窗外。宋玉刚已开始又一次憧憬着全家团圆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