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源区介绍
晋源区位于太原市西南,北与万柏林区毗连,南与清徐县为邻,西与清徐县、古交市接壤,东以汾河为界,与小店区隔河相望。地势南北延伸,山川各半,区域面积291平方公里,总人口19.35万,其中农业人口11.64万人。辖金胜、晋祠、姚村3个镇,义井、罗城、晋源3个街道,90个行政村及18个社区。全区工业经济主要以采矿、冶炼、建材、化工、造纸、机械、印刷、食品等行业为主。
建制沿革
晋源区原为南郊区,为古晋阳城所在地。
尧帝在此筑唐城,称为唐地。
夏、商、周时称唐国。西周初,周成王剪桐叶封弟叔虞为唐国诸侯,史称唐叔虞。
秦为太原郡治。
汉为韩国国都、代国国都、太原郡治、并州刺史部治所。
西晋为太原国都、太原郡治所。
十六国时为前赵、后赵、后燕郡州治所或国都。
北齐为大丞相府、别都、太原郡治。
隋为并州治、太原郡治,唐为北都、太原府治、北京。
五代为后唐西京,后汉国都。
宋及金、元、明、清、民国,境内县级建置基本稳定,先后称平晋县、太原县、晋源县。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一度建立清(源)太(原)县、清(源)太(原)徐(沟)县民主政府。
太原解放后,初为晋源县,1951年8月划归太原市,撤县分置外六、外七两个区。之后,随着太原市行政区划的变动,境内所属的区、公社多次变动。
1970年3月,南郊区正式成立。
1996年,南郊区辖小店、北格、晋源、晋祠4个镇,金胜、姚村、刘家堡、西温庄、亲贤、黄陵、郝庄、杨家峪、孟家井9个乡,239个村委会,298个自然村,14个居民委员会。中共南郊区委、区人民政府驻小店镇昌盛西街49号。
1998年1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晋源区。
地理环境
折叠位置境域晋源区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2°19′~112°46′,北纬37°36′~37°55′之间。南北长23.3公里,东西长20.3公里,区域面积287平方公里。地处太原市西南,北起义井东街,与万柏林区相依,南至姚村镇高家堡村,西南与清徐县、古交市接壤,东以汾河为界,与小店区隔河相望。
折叠地形地貌晋源区晋源区有东西向构造体系、新华夏构造体系和众多褶皱断裂。地表裸露有古生界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区境东西两山对峙,中间为向南呈开放形的广阔河谷平原,山区占34.44%,丘陵占8.23%,平川占57.33%。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十余座,庙前山主峰海拔1865.8米,为境内最高山峰。中部冲积平原和洪积平原在海拔763米~780米之间。
民俗风情
添仓节
添仓节又称"天仓节",其时在农历正月二十日和二十五日,是农历正月中的最后一个节日。
寒食节
寒食节的时间在冬至后百五日(亦有百六日之说),即清明前两天。至今,太原南郊区群众仍有称寒食为"一百五"者。民间传说,这一天为"龙忌"之日,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传说晋文公重耳在这一天焚烧绵山,烧死功臣介子推,追悔莫迭才下令禁火的。"焚火绵山"的故事在太原地区流传很广。其实,寒食的起源并非始于介子推,而是始于周代的禁火制度。
寒衣节
寒衣节为农历十月初一,亦称"送寒衣",意谓为死去的亲属亡灵送冬天衣物的日子。至时家人用五色纸(常用黄、蓝、绿、白、青)剪成象征性的衣服,中间夹絮棉花,意指供亡者冬季穿用。
著名人物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