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郑板桥,画作欣赏
喜欢字画的藏友估计是没有不知道郑板桥的,那就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郑板桥的画作。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清,郑燮《幽兰图》
了解郑板桥的藏友都知道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而且还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可以说得上狂傲了,但是人家真的有实力。为什么?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怎么就三绝了?我们来细品。
一,画
四时不谢之兰
上图《幽兰图》以侧锋浅墨勾勒山坡,略作皴擦,幽兰、稚竹便生长于坡石缝隙间。兰叶、竹叶均用浓墨撇写,淡墨写兰花,浓淡相衬,潇洒雅秀。用墨的浓度来做一个远近景,画面逼真生动形象。可以说跟现在的画画手法没什么区别。他笔下的兰花,或遒劲傲立,就像不屑权贵、不同流合污;或雅逸飘幽,好象在远避世尘而悠闲自得。
浓墨淡写合适
百节长青之竹
郑板桥成就最高的是他的墨竹画,也最能体现出他的“怪”,画竹因为他本人喜欢竹之气节,有题画竹句“屈大夫之清风,卫武公之懿德”。他画竹的三个阶段“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用笔畅达遒劲,构图布局可谓“乱而不乱”,“疏密相间”,用墨“浓淡相宜”、“干湿并举”。从画中就可以感受到一股傲然之气。他那种对于竹叶四时变化观察的认真仔细难与匹敌。一个只有对竹爱到极点的人,才会舍得花去一生的时光去描绘。
万古不败之石
他曾在《墨竹图》中题款曰余作竹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所以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板桥作画不受传统、古法的约束而是敢于改新,注重创造。
郑變 华峰三祝图 167.7cm×92.7cm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二,诗
板桥作诗,多是画面题诗,他不在意雕琢,却十分注重意境的创造及自我的体现,常借诗抒情,愤世嫉俗。曾有这样一首他的题画诗:“春风春雨写妙颜,幽情逸韵落人间。而今究竟谁知己,打破鸟盆更入山。”读完此诗,我们不难了解作者为世上知音少而发出的感叹,从中也可以看出作者超脱世俗、高傲自信的特点。 郑板桥真可谓一代宗师。但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不能客观地从艺术角度去评价板桥的“怪”,而要与当时社会背景相结合地去赏析,才能知道怪中之“绝”
郑變 行草七律诗 141.8cm×71.8cm 苏州博物馆藏
三,字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古人写字,或行书,或隶书,或草书,或楷书,一种字体用到底,绝不半途换体;可板桥就不同了,一幅字虽以行为主,但中间却杂一些楷、草、隶、篆等各种字体,这是他的一怪。另外,板桥写字,字体一会大一会小,一会浓一会淡,一会长一会扁,一会正一会歪,这是他的另一怪。你说怪可又不怪,它看着乱,但又有序;看着歪,但又是正,它字字相关,字势相融,统览全篇,便让人觉得协调有致,形俊意远
郑變 节录怀素自叙诗 180.9cm×107cm 扬州博物馆藏
这一墨黑,也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寄托的一种象征。似简洁和顺,却深不见底,并遥遥与“四书五经”相呼应。所谓人生如墨,那个自小被父辈寄予厚望的郑燮,在61岁那年,终于挣脱枷锁,活回到自己,用一滴墨写起自己的人生来。在生前,凭借卓绝的字画,他早已暴得大名。在他死后,依然如此。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了,感谢各位看官,喜欢的麻烦点赞收藏加关注,后续还会持续更新,我是喜欢文物,爱好收藏,中意古玩的话天下说收藏,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