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陈云同时约邓、李密谈,后陈云“消失”,三人究竟谈了什么
前言
提起陈云,毛主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陈云同志对经济工作是比较有研究的。”
历史转折时期,已经步入晚年的陈云,被推入了激流勇进、中流砥柱的人生中。他的发言,像政治上的“一声惊雷”,道出了许多人不敢说的话:
经济上,陈云重掌中央财政大权,果断指出“该下马的坚决地下,该上马的快马加鞭”,对于重大项目“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就‘斩马谡’。”探索出一条建设新路。
政治上,陈云重新进入中央决策层,主持中纪委,对特权人物的违法犯罪行为,“绝不手软,依法杀一些,‘杀一儆百’。”同时,在原则问题上,绝不“和稀泥”。
面对交班时巨大的阻力,陈云提倡“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使兴风作浪的分子搞不起大乱子”。
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陈云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建立了不朽功勋,深受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重新执掌中央财经大权,压倒急躁冒进的势头
当历史的脚步走入1978年时,陈云也正好进入了73岁的年纪。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政治家,在国家进入历史转折的重要时期,他的政治生涯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978年时的陈云虽然只是一位中共中央委员会的委员,但他并非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委员。在许多国家大事上,他的建议和支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一年以来,陈云更是在多个场合公开表态支持邓小平出来工作。在陈云等人的努力下,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终于复出,恢复了一切工作。
在这一年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大事。仅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就召开了两次中央全体会议。
1978年2月18日至23日,十一届二中全会召开,会议提出要在此后7年内,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尽管刚刚走出低潮的中央政府雄心勃勃,但如此庞大的建设规划,按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铺这么大的摊子,恐怕难以收拾。因此,会议第二天,陈云便提出了几点重要意见,及时刹住了党内不切实际的指标。
12月18日至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决定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同时,增选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副主席。此外,针对陈云的领导特长,中央决定由他侧重主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央财经工作。
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已经步入晚年的陈云却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在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他的地位和作用显然是举足轻重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步入中央核心领导层的陈云面临的一个首要难题就是:如何将中国经济建设这艘乘风破浪的航船引入健康发展的航线中?
这时的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计划指标和投资能力、建设规模和综合国力不相适应的尖锐矛盾中,这让陈云忧心如焚。
1979年元旦,李先念将一份关于未来两年经济计划安排的紧急文件送到了陈云的案头,随文件送来的还有一封加急信。信中表示,这份文件准备尽快下发至各级部门。为了节省时间,李先念还专门用红笔标出了重点内容。
拿到文件后,陈云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随后,他在文件上做了这样的批示:
“国务院通知中‘1979年有些物资还有缺口’。我认为不要留缺口,宁可降低指标。宁可减建某些项目。”
陈云的这条意见十分明确且果断:不堵上缺口,不降低指标,不减建某些项目,这样的计划宁可不要下达。
1月4日,新华社编的专供领导同志参阅的《国内动态清样》送到了陈云的办公桌上,上面刊登的一篇题为《国家计委还在留缺口》的报道引起了陈云的关注。他随即在重要的字句上做了标注,并在“要不就得降低指标”上重重地画了一条线,并批写道:
“国峰、小平、东兴同志:我认为有物资缺口的不是真正可靠的计划。”
陈云的意见引起邓小平的高度重视,他当即批示道:“请计委再作考虑。”两位中央副主席的意见有着极为重要的分量。最终,他们的意见终于在中央领导层内占了上风,及时压倒了急躁冒进的势头。
就这样,关于未来两年经济计划安排的文件并没有按原定计划下达,国家计委针对草案进行了修改。而修改的重点就集中在将高指标降下来。
1979年3月14日,陈云和李先念联名给中共中央写去了一封长信,信中主要提出两点:一是在国务院下设财政经济委员会,二是对目前和今后的财经工作提出了几点意见。
3月21日至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连续召开会议,针对陈云和李先念信中的内容进行了讨论,两人在联名信中提出的意见获得了与会人员的一致同意。
几天后,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邓小平再次强调说:“成立财政经济委员会,由陈云、李先念两位同志挂帅,统一管理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和目前的调整工作。”
陈云挂帅众望所归,会上,他谦虚地表示:“要我当国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是有问题的。一是体力上完全不行,二是经验还很有限……要我做工作,我只能做我认为最必要的工作,只能量力而行。”
此后,“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正式出台,由此拉开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序幕。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风声
1985年6月13日,陈云迎来了80岁生日。这天中午,许多中央领导同志不请自来,为他庆祝生日。据称,当天大家刚开完中央书记处会议,知道他不主张过生日,因为专门搞了个“突然袭击”。
陈云感谢了大家的好意,并说道:“大家都很忙呀,不用这样兴师动众的。”
这一天,来陈云家的人一拨接着一拨,家里一阵阵热闹。来的人也都很了解陈云,大都是空手而来。不过,聂荣臻元帅的女儿聂力倒是带了个礼物:祝寿的生日蛋糕,并在一张大红纸上写着“祝陈云同志八十寿辰 聂荣臻敬贺”几个字。
接待完来客后,陈云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感慨道:“过个生日真是太忙了,大家都专程来看我,又劳神又浪费时间,以后再也不这样过生日了。”
陈云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太好,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他便经常生病,对此,陈云还戏称自己的身体是“木炭汽车”。70多岁时,他还曾感叹自己的长寿:“能活到今天就可以了,这么多年过来了,老汉还是这个样,够本了。”
从主持财经工作以来,陈云已经奋战在一线6年了,期间,他为党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对于党内领导干部的新老交替,始终是他心中最为关心的问题。
随着经济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开展,陈云越来越感到进一步实现干部队伍尤其是党的最高领导层年轻化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只有尽快实现新老交替,老干部向年轻干部“交班”,才能使党的事业充满活力与生机。
1981年3月,陈云在给老同志陆定一的信中写道:
“老干部是重要的,但如果现在不提拔40岁左右的青年干部在各种级别的岗位上参加工作,让他们在工作中取得经验,那么接班问题就成了大问题。”
除了提出要“接班”问题外,陈云还不断采取措施。他认为:“要实现‘接班’,所需要的干部就不是一两千的问题,而是成千上万的问题。”
同年5月下旬,陈云将自己写的《要成千上万地提拔中青年干部》一文分送给胡耀邦和邓小平。
文中的许多建议和措施得到了邓小平和胡耀邦的一致赞同,邓小平还在文中批示道:“老干部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处理得好。”
此后,针对提高年轻干部和处理老干部离休这两个问题,根据陈云、邓小平等人的指示,中央组织部进行了认真研究,并下发了相关文件。
中共十二大以后,陈云继续担任中纪委书记,但他主要的精力却集中在了搞好“传、帮、带”上,在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上为年轻的领导干部出出主意、把把关,而不再处理那些繁重的日常工作。
也正因如此,陈云过上了相对“悠闲”的生活,他开始有时间练习毛笔字。这一时期,从他题写的几幅字中,外界便能窥探出他那时的心境:“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陈云借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言来隐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同时,他更相信后来人一定会干得更好。
后来,他又特意补写了这样一句话:“后来居上第三梯队”。题词的末尾,还写着“陈云时年八十”这几个字。
这一时期,为了让“雏凤”尽快“清于老风声”,让年轻干部“后来居上”,陈云可谓煞费苦心。在各个场合不断强调“少做就是多做,多做就是少做”的道理。
他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说这句话其实是针对中央的老同志在工作中要注意身体来说的。多做了工作,但如果累坏了身体,其实就是少做了工作;少做了工作,而保障了身体健康,其实也就可以多做工作了。”80岁以后的陈云,每天都要坚持散步锻炼身体。
1986年秋天,跟陈云一起共同战斗了几十年的老战友相继离世,韩先楚、刘伯承和叶剑英。这给陈云等老一辈领导人带来了极大的心理打击。
10月11日、16日、29日,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在一个月内先后三次参加了与三位老战友的告别仪式。他们拖着沉重的脚步,身心俱疲……三人相约,隔一天后到陈云家里商谈要事。
10月31日上午,邓小平、李先念先后来到陈云家中,三位老人难得单独会谈,这是十分罕见的事情,工作人员急忙为三人拍照记录。
然而,还没有等工作人员准备完,陈云便交代道:“你们都出去吧。”
就这样,三人展开了一次秘密谈话,这次谈话的意义非同寻常,除了他们外,没人知晓具体的谈话内容,就连身边的工作人员都不知情。此后,据陈云表示,这次谈话内容主要是围绕“商量他们要退下来的问题”。
这次三人谈话结束后,陈云一直没有公开露面。按照往年惯例,党和国家领导人会在元旦、春节期间有所活动,然而,在1987年的元旦和春节,人们始终没有再见过陈云。
因此,这也使得关于陈云去向的各种声音甚嚣尘上,外界舆论甚至开始针对他的健康问题进行大肆报道,甚至有港台媒体报道说“陈云已经半身不遂、重病在身……”
1987年4月的第一个星期天为植树节,为此,中央领导人特别安排了一个统一的、公开的活动——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中央领导人的植树活动从正在杭州休养的陈云开始。4月4日,植树节的前一天,陈云在浙江省领导人的陪同下和干部群众一起植树。
当车行驶到一个急转弯处,陈云看到了两棵十分熟悉的千年古树,上面挂着的铁牌子上写着“树龄1000年”。陈云笑着说道:“这个树年龄不长嘛。我前几年来的时候就写的是1000年,现在还是1000年。”
旁人说道:“那至少也是一千零几年了。”
陈云回应道:“我老家也有棵大树,比这棵还大。植树造林,造福后人。随着社会进步,我们更应该多植树,多绿化呀,这样,才能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
来到植树的地方后,陈云脱掉了大衣和帽子,这个时候的杭州还有些凉意,身旁的人关切地说道:“天气凉,可以戴上帽子。”
“戴着帽子,照相看不清楚。”陈云说道。原来,他此行还有一个目的——辟谣。
4月5日,邓小平、彭真等领导人也在北京一起参加了义务植树的活动。全国各大报纸、电视台纷纷进行了报道。
几天后,薄一波去杭州看望陈云,一见面,薄一波便说道:“我在电视里看到你种树了,劲儿还挺大哩。”
陈云笑着说道:“台湾的媒体说我‘半身不遂’,香港的媒体又说我‘重病在身,卧床不起’。我老汉走路还可以的嘛,还能种树嘛。”
薄一波哈哈大笑,大赞道:“植树辟谣,这谣言不攻自破呀。”
晚年的陈云始终关注着老百姓的生活
中共十四大后,陈云终于实现了由“半退”到“全退”的角色转变,彻底退出中央领导岗位,过上了离休生活。
实现了“全退”愿望的陈云,始终维护中央权威,并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思考问题,他走过了生命的最后三年。退休后,陈云不再主动找一线的中央领导同志谈话,也不再过问新当选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工作。
在陈云此后的生活中,除了继续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外,他更多地站在一个普通老百姓的位置上去思考和生活。
1992年秋,中国许多城市出现严重水资源危机的消息震动了正在上海休养的陈云。为此,他陷入了长时间的沉思中,总是闷闷不乐。
一天,陈云叫来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道:“你帮我算算,城市居民用抽水马桶大小便的话,一天需要用掉多少水?”
工作人员急忙拿过纸笔算了起来: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每次需要冲洗用水10公斤左右,一天冲洗次数约在6到8次,所以,每天大概要用掉80公斤水。如果小便时改用便池的话,每次所需的水只需要2.5公斤。这样,每天每人就能节约50到60公斤水。
工作人员将结果告诉陈云后,陈云立马高兴地说道:“这样看来,我国节水的潜力大有可为。”
不久后,陈云立即催促有关方面研制节水型抽水马桶。就这样,各种节水型马桶在市场上很快发展起来,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带动了经济发展。
全退下来以后,陈云很少会见人,也极少公开发表个人意见,但对于某些事情,他仍然十分重视。
1994年1月底,洪学智看望陈云时,陈云对他说道:“要组织撰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抓紧修建平津战役纪念馆,以教育后代。这些事,要由你牵头做。”
此外,陈云还主动提出“自己可以当顾问”的意见。后来,陈云在住进医院后,还不忘询问洪学智“撰写四野战史的进展情况。”
1995年4月10日,陈云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在历经了坎坷苦难而又辉煌灿烂的一生后,陈云永远地离开了他为之奉献一生的、热爱一生的党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