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音史∣柏辽兹的惊世之作:标题交响乐,是他写给斯密森的情歌?

欧音史∣柏辽兹的惊世之作:标题交响乐,是他写给斯密森的情歌?

惊世交响,千古绝唱

——柏辽兹《C大调幻想交响曲》美学价值探微(1)

向阳光

一、标题音乐

“音乐是心灵的升华,它不像化学那样能进行试验分析。对于伟大的音乐来说只有一种真正的特性,那就是感情。”

《C大调幻想交响乐》(作品14)是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惊世之作,不仅是他个人的代表作,而且是音乐史上极为重要的交响乐作品。同时,也是西方音乐中第一部标题交响音乐。该曲极富独创性,特别是在音乐中直接引入了标题的意义。“标题音乐”是指那些用文字来说明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器乐曲。它是产生在浪漫主义创作时期的一种新的音乐体裁。这种体裁的真正创始者是柏辽兹,真正体现标题音乐特点的代表作,就是《C大调幻想交响曲》。全曲在结构、和声与旋律方面都存在着大胆的创新。由此,开创了自由浪漫主义音乐的道路。

法国作曲家柏辽兹

二、创作背景

《C大调幻想交响曲》是柏辽兹最为有备的作品,“一个艺术家生活的插曲”是它的副标题。这里的“艺术家”,实际上就是指他自己。这首标题交响音乐同样是作曲家亲身经历的真实故事,自然作品中也流露出作者发自内心世界的真挚情感。尤其是那个代表爱人形象的“固定乐思”,不但起到了贯穿全曲的作用,更体现了作曲家的热望与追求。《C大调幻想交响曲》问世之后,一时造成了极大的轰动。柏辽兹具有多愁善感的性格,其带有病态的梦想和燃烧着的热情,使他摆脱了形式上受约束的古典交响曲,而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风格。

他不像门德尔松那样引用客观的标题,而是大胆地使音乐成为标题的附属品,并用浪漫主义幻想的形象,体现作者自身恋爱的体验,在这一交响曲中构成了自传式的内容。柏辽兹曾详细叙述了乐曲内容:“一个过分敏感并具有丰富想象力的青年音乐家,因为失恋,在绝望中吞服鸦片自杀,由于剂量不足以致未死,陷入极为奇异的幻想的昏睡之中。在失常的脑海里,他的知觉、情感、记忆都变成了音乐思维和形象。他所爱的女人本身对他而言也变成了曲调,仿佛是个执拗的念头,在各处都遇到并听见它。”

1.一见钟情却遭拒

1827年的秋天,英国的一家剧团来到法国巴黎的奥德翁剧院演出莎士比亚的几部名作:《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等。柏辽兹兴奋地来到剧院观看了当天上演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被莎士比亚的悲剧深深地打动了。

莎士比亚

他爱上了莎士比亚,同时便对扮演朱丽叶的女演员哈利艾特·斯密森一见倾心,并深深地爱上了她(HarrietSmithson)。用他自己的话讲:“她的非凡的才能,她的戏剧天才,对我的想象力和内心的震撼,是足以和大诗人莎士比亚所给我的震撼相提并论的。”演出一结束,柏辽兹就径直跑到后台,向她倾诉爱慕之情,希望哈利艾特·斯密森能接受自己的真情告白,就这样“一见钟情”使柏辽兹坠入了情网。

但是,当他向哈利艾特·斯密森表明心意时,却遭到了拒绝(斯密森被柏辽兹突如其来的告白,吓了一跳。心想:当时她因为这次巡演,在英国已经大红大紫,眼前这个默默无闻的男人,最多只算一个疯狂的男粉丝而已,便毫不犹豫回绝了他),使他极度苦闷。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柏辽兹仿佛从高空突然坠落一般,失恋的打击使他精神恍惚,好像总有一块石头压在心头,憋得他喘不过气。

2.疯狂创作寻慰藉

为了缓解痛苦,柏辽兹开始疯狂作曲,想在旋律中释怀,在创作中得到慰藉。1830年,27岁的柏辽兹带着单相思的苦恋情绪创作了《C大调幻想交响曲》这部表现他个人爱情狂热、绝望、梦幻的标题交响曲。于同年12 月5日,在巴黎音乐学院进行了首次公演。这部作品引起了观众的积极反响,被称为一部划时代之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它在西方音乐史上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学界认可的第一部“标题音乐”作品,即标题在音乐中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开创了自由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

3.爱情执着终成姻

当1832 年10 月9 日再度演出时,适逢哈利艾特·斯密森又来巴黎,她出席了音乐会,并悟出曲中的情人主题写的就是她,很受感动。或许是上帝发现了柏辽兹对爱情的执着,距离(1827年)柏辽兹在法国巴黎的奥德翁剧院观看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饰演朱丽叶的女演员——哈利艾特·斯密森演出,并向她表白爱意的整整五年后,他的《C大调幻想交响曲》在法国巴黎再次上演。演出期间,柏辽兹不经意间看到了在台下观看的斯密森,再次心潮澎湃。他从来没想过会与自己的梦中情人在这种情形下重逢。当斯密森的目光与柏辽兹相遇,她终于领悟到,原来这首曲目是在讲述当年自己和柏辽兹之间的故事。

斯密森终于被柏辽兹深藏多年的爱与执着所打动,但她却心生顾虑,因为此时自己已经不再是当年如日中天、青春靓丽的女明星,而他却已经成为大名鼎鼎的作曲家。但柏辽兹却痴情依然,重新展开爱情攻势,不管斯密森的年华已过,并且负了一笔债款,作者仍然热烈追求,将修改后的《C大调幻想交响曲》题献给她。十个月后,斯密森答应嫁给他,柏辽兹终于得以与他一生唯一的爱人结定终身。这首《C大调幻想交响曲》成了他们甜蜜的见证,也成了一段美丽爱情的化身。德国著名抒情诗人、散文家海因里希·海涅曾在1837 年5 月写的《巴黎书信》中,详细地记叙了那天晚上在乐队敲打定音鼓的柏辽兹与台下哈利艾特·斯密森视线相遇时的情景。

哈利艾特·斯密森

三、美学分析

《C大调幻想交响曲》演出后,开始并未得到巴黎社会的广泛承认,然而,有一部分艺术家却特别欣赏它、支持它。李斯特听了后,很感兴趣,把它改编为钢琴曲,并在音乐会上演奏;舒曼写了一篇热情的、篇幅很大的评论文章,对作品详细地作了分析;帕格尼尼非常喜欢它,还向柏辽兹约订写一首中提琴与管弦乐队的协奏曲(即《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在交响音乐史中,该曲是交响标题音乐的启蒙之作。

《C大调幻想交响曲》全曲共分为五个乐章,每乐章均有作者自拟的标题和简略的题解。

第一乐章 《梦幻,热情》(Reveries,Passions)

《梦幻,热情》这个乐章,先是广板,后为急快板,拥有极长最缓板序奏的单主题奏鸣曲式。用以表现年轻艺术家尚未遇见心上人之前,内心的不安与憧憬。

在这个乐章的开始之前,柏辽兹的注释是:“他想起了在看到他所爱的女人之前,所经受的那种心灵上的疲乏和苦痛,那无法解释的激动、黯然的忧伤和出其不意的喜悦欢乐。随后,是因恋人激起的、突然涌来的爆发式的爱情,他那狂热的慌乱、那暴风雨般迸发的妒嫉、复返的温存以及柔情和宗教式的慰藉。”

也就是说(我的理解):柏辽兹最初他回忆心灵的疾苦、激情的宣泄,在他遇见所爱的人之前所体验过的那种难以解释的欢乐与忧愁;然后,是她在柏辽兹心中突然激起火山爆发般的爱情,他的狂喜,他在妒火中烧的愤怒,他的持久不变的温柔,他从宗教中得到的安慰。

引子 单三部曲式。

引子的第一部分为广板。先由木管奏出微弱的三连音,其音色朦胧。这个开端缓慢的引子,恰当地表达了艺术家早时的心境(c小调)。随后出现了作曲家青年时代曾为弗洛里昂(Florian)的《我将永远离开》(Je vais done quitter pour jamais)所谱写的一首曲子。《爱斯泰拉》的歌曲音调,情绪十分悲伤哀怨:

c 小调,4/4拍子

3.3 4.3 32 2.1 ︱1 — 707 12 ︱3 106 4 302 ︱3 — 20 0 ︱

2 101 11 76 ︱6 — 505 67 ︱1 2 3 6 ︱6 — #5

接着,加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低声吟出清新的、青春的激情旋律,让人觉得非常的温柔和纯朴。而和声与配器的运用,是非常匠心独具且技巧高超的。单是在这段引子里的乐思,就足够一个完全的交响乐章之用,人们很可能会说夏多布利昂(Chateaubriand)的《爱情的波涛》(vague des passions)在任何别的地方都不会表现得如此引入遐想。但下行二度的音调却好似叹息一样,又使人感到带有一些忧郁。中间部分,开始为c 小调,后转C 大调,小提琴跳弓演奏的曲调,引出了单簧管与圆号的旋律:

bE大调,4/4 拍子

0 — 1 176 ︱5 — 1 154 ︱4 — 1 154 ︱3 0 544 432 ︱1,当再现忧伤曲调时,掺入了中间部分的一些音型。

这一段引子相当于标题的“梦幻”,与乐章的主体形成鲜明的对比,后面的主题相当于“热情”,两者构成了标题的两部分。引子在经过一段过渡后,乐曲进入到一个短暂而热情的快板中。

呈示部 主部主题。快板、热情激动:

C大调,4/4 拍子

5 ︱5 — — — ︱5 1 5﹒ 3 ︱3 — 4 — ︱4 — 3 — ︱3 — 2 — ︱

2 — 1 — ︱1 — — — ︱7 0 0 02 ︱2 — — — ︱2 5 2 ﹒ 7 ︱

5 — 2 — ︱2 — #4 — ︱5 — 5 —︱5 — 4 — ︱3 —

这是被作曲家自己说成是“执拗的念头”的幻想的情人主题。它贯穿整个作品,并随情节发展而作各种变化,所以称它为“固定乐思”。人们不愿意进入快板,但“固定乐思”除了低音弦乐的一些无规律的闪现之外,没有伴奏,强有力地在小提琴和第一长笛上表现它自己。热情洋溢的连奏和倔强的锋芒强烈对比是精心的安排,虽然就这旋律的本身而言,我们可能不把它当作美的音乐来赞美,乐句的起伏、激烈的表情记号,以及不知不觉间加强的半音阶却完美地满足了他的意图。

也就是说,这个主题先由强有力的小提琴演奏,然后长笛助奏,显得特别亲切、抒情。“固定乐思”,就是作者的梦中恋人形象。这一“固定乐思”出现于1828年的罗马大奖清唱剧(Flerminie)中,但这旋律很可能在上一年秋天就在史密森小姐的直接影响之下形成了。该主题在第一乐章中出现了六次,它是理解这部作品的关键。该固定乐思描述的是作者第一次见到恋人时的情景,可以感受到恋人在作者心中是多么的重要。主题经过较长的发展后,接下来乐曲进入副部。由小提琴和木管乐器呈现,该主题刚出现时短小有力,圆号的点缀渲染和小提琴的重复并将声部从低到高的传递来演奏让副部主题逐步丰满。

副部与主部不呈对比,它并非新的音调,而是从“固定乐思”中派生出来的:

G大调、4/4拍子

5 — — — ︱5 1 #5﹒ 3 ︱3 — — 21 ︱7 1 3 6 ︱

5 — — — ︱5 1 #5﹒ 3 ︱3 — — 21 ︱7 1 3 6 ︱

#4 5 2 4 ︱7 2 5 67 ︱1 — 1 3 ︱

由于该乐章不需要太多的形象对比和冲突,所以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发展这一主题,该主题在后续的展开中并没有出现。副部主题呈现后迎来的便是展开部。“固定乐思”第二次登场时,亦可看成是展开部开始的标志。此时“固定乐思”的调性已经改变,是原型的上方五度调,这就是后面几个乐章经常出现的“固定乐思”的形态,并且主题后半部分的高音由弦乐声部来铺垫,使得恋人形象已经有了骨肉,但仍不够鲜明。

展开部 用主部与副部的材料构成三次起伏:第一次,先在C 大调上用中低音弦乐器上行模进:

5 — — — ︱5 7 5 ﹒ 2 ︱2 — 3 — ︱3 — 0 06 ︱

6 — — — ︱6 1 6 ﹒ 3 ︱3 — 3 — ︱3 —

大管助奏,接着通过一个转位的属七和弦的“××”节奏型引出那激动而欢乐的音调:

木管5 — — 43︱#2 3 2 1 ︱1 7 — 6 ︱5 — — 43︱#2 3 2 1 ︱1 7 — 6 ︱5 4 #4 2 ︱1

随着弦乐上行与下行的半音进行,出现管乐器支持的第一次高潮,该部分掺杂了许多情绪表现,有愤恨恼怒也有迫切想见到恋人的热情和倾诉等;经过突然沉默(休止三个小节)后,展开部第二部分便接踵而至,先是圆号传来空旷广漠的长音,在柔和、渐弱的八小节圆号长音D的背景上,木管乐器奏响了第一主题——“固定乐思”,这时出现了小提琴羞涩的“固定乐思”的上行四度音调,紧接着木管组以G 大调再奏“固定乐思”,长笛、单簧管和大管,这些变化让恋人的形象显得明亮光彩照人,而旋律没有变化的重现则表明作者还是那么狂热的爱慕着恋人,这是展开部的第二次高潮。

愤怒忧伤的心情消失了,有的是快乐和喜悦……然而,喜悦没能持续太久,不安的情绪慢慢蔓延开来,在“固定乐思”第四次出现时,即展开部的第三次高潮,由大提琴率先奏出,而后由中提琴和低音提琴分别跟进重复。由于旋律和调性已改变,而且是在低音区,暗示着恋人的形象已经改变,变得阴暗和忧郁,不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作者的心态又开始起伏不定,变得阴暗不已。大提琴和中提琴不断的重复着“固定乐思”的片段,直到整个乐队齐奏重复片段,并运用上行模进的方法加以发展,力度逐渐增长。随后,节奏逐渐放慢,旋律经过各种乐器和声部的传递后,作者的心如同狂躁的音乐,慢慢冷静下来,直到双簧管响起一个新的旋律(A大调,不是副部主题),乐章开始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 乐队全奏“固定乐思”,以最强的力度,使这个节奏紧缩了的主题更加激动人心:

6 ︱5 1 5 ﹒ 3 ︱3 4 — 3 ︱3 2 — 1 ︱1 7 — 2 ︱2 5 2 ﹒ 7 ︱

5 2 — #4 ︱5 5 — 4 ︱4 3 —

再现部虽没有按常规出现副部主题,但这个新旋律经过发展,逐步变化发展壮大,不断的聚集力量直到乐队全奏才爆发,终于形成了再现部的最高潮。此时,“固定乐思”第五次出现,由木管组(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和大管)分别以单独的形式,奏出“固定乐思”的片段,先是长笛,模进到双簧管,再到单簧管和大管分别将主题旋律在高中低音区依次陈述。之后是一个小过渡,来到尾声。

这时,“固定乐思”第六次呈现,也是该主题在第一乐章最后一次奏响。调性没有变化,基本是重现了“固定乐思”,只是配器由第一小提琴和长笛改为只有第一小提琴,当小提琴再次慢速安详地奏“固定乐思”时,宁静而安谧的琴声,宛若恋人形象又重现,乐队的演奏让人觉得作者有点依依不舍。最后乐曲结束在轻柔而梦幻般的和弦之中,衬托的长音和弦,尤其是“S-T”(下属-主)的变格和声终止式,使人仿佛又重新进入祈求安慰的梦幻之中。

这个乐章的曲式与古典奏鸣曲式很少相同之处,柏辽兹更关心的是音乐主题按照自身的要求而展开,而不是迫使乐曲受到曲式的束缚。下面是一个反复的呈示部但没有第二主题,只有一种转向e小调的附属主题。虽然这里有一个再现部,但几乎不是任何曲式上的发展。有一系列的尾声,几乎占据了乐章的一半。柏辽兹急于给人这样一种印象:旋律的断片,特别是那些建立在“固定乐思”的前六个音上的断片,是不需经受系统讨论和推敲的,不像再现一个固定的让人感觉到它的存在和变化着的面貌:它们是音乐发展中的主宰,而不是牺牲者。乐章里的许多地方,是不严格地嵌在它的框架中。

然而,舒曼对此评论却肯定它理性的统一及经过严格的技巧训练。在舒曼开创性的交响曲评论中,确实有两次出现了“尽管作品明显地没有一定的形式……”这样的措词,但每次都指明其独创性和音乐的有序感,而不是顺从公认的形式标准。有许多真正灵感的神来之笔,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那好像阿佛罗狄忒(Aphordite)从“固定乐思”的隆隆声中升起的双簧管主题。

(待续)

相关推荐

陈令韬个人资料 陈令韬前女友是谁

陈令韬个人资料 陈令韬前女友是谁

196

陈令韬个人资料 陈令韬前女友是谁 今天刚刚曝出一个大瓜,孟美岐只三当三,陈令韬在有女优的情况下出轨孟美岐,那么在话题中心的陈令韬到底是谁呢?陈令韬个人资料一起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