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四口用“活化石”熬汤喝,5岁孩子没了,妈妈重度昏迷至今
7月21日晚,家住广西防城港东兴市的宁先生一家四口,做了一盆鲎汤。没想到,一家四口因此中毒,宁先生5岁的小儿子不幸死亡,而宁先生的爱人目前还处在重度昏迷当中。
宁先生回忆,当时是买了一只当地人俗称的“土鲎(hou 同‘后’)”回家煲汤。晚餐结束大概一个半小时后,他和爱人都出现了手脚发麻、全身无力的状况,8岁的大儿子和5岁的小儿子更是先后出现了呕吐、昏迷等严重身体反应。
宁先生和大儿子已经脱离生命危险,但是小儿子因为食用的鲎汤比较多,最终抢救无效,不幸离世。而宁先生的爱人目前还处在重度昏迷当中。
中华鲎是国家保护动物,已经禁止买卖食用。但是本地鲎在钦州、防城港一带海域还有捕获,不过因为它内部几个小器官有些毒性,食用的话存在中毒风险,一般不运到南宁售卖。
南宁海鲜市场摊主声称,“你会弄就没有毒,不会弄就会有毒。处理不干净才会中毒”。
圆尾鲎有剧毒 千万别食用
说到鲎,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现在大家科普一下:
鲎,音[hòu],属于肢口纲剑尾目的海生节肢动物,鲎形似蟹,身体呈青褐色或暗褐色。鲎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鲎又称马蹄蟹,但不是蟹,而与蝎、蜘蛛以及已绝灭的三叶虫有亲缘关系。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据了解,鲎肉蛋白质含量高,在国内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沿海海域。产于中国海域的鲎分两种,一是中华鲎,在记载当中没有明确的毒性,其二是圆尾鲎,含有剧毒,不可食用。
但近些年来,全国各地人们因食用鲎而中毒的新闻屡见不鲜。
医生分析,宁先生爱人可能购买的正是圆尾鲎,圆尾鲎体内血液和脏器都存在很强的神经性毒素,即使高温烹煮也不能有效降低毒性。而且这种神经性毒素目前还没有特效药或血清能够化解。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医师说,圆尾鲎据文献记载,还是有一些毒性的。比如神经毒素是最常见的,有些人如果误食了这种圆尾鲎的话,严重的话会出现头晕胸闷,最后引起呼吸循环系统的衰竭,甚至影响生命。
如何分辨圆尾鲎与中华鲎
圆尾鲎和中华鲎外形相似,不过,如果仔细观察,还是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别。一般来说,圆尾鲎比中华鲎要小,分量也较轻,脚爪和侧面都略有不同。有专家做出了详细的描述:
1、中华鲎(无毒)
体形:体长达60厘米以上。
体重:平均体重约6斤,雄性偏小,平均体重3斤左右。
尾巴:尾剑呈三棱锥形、上棱角及下侧两棱角靠近身体一段,均有锯齿状小刺、尾剑与背甲长度大致相等。
从侧面看:头胸背面凸起较高、内凹较深。从侧面看起来比较鼓。
脚爪:雄性的第一、二对步足末节则呈钩子状。
2、圆尾鲎(有毒)
体形:体长只有30厘米,分量较轻。
体重:平均体重1斤左右,雄性更小,体重7两左右。
从侧面看:头胸甲背面凸起较低,内凹较浅,从侧面看起来比较扁。
脚爪:雄性的第一、二对步足末节呈向内弯的钳子状。
尾巴:尾剑呈圆柱形、光滑、上面无小刺、尾剑明显长于背甲。
注:如误食圆尾鲎,发生口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中毒症状的,应当立即到医院就诊。
鲎肉中不仅含有大量内环酰胺嘌呤类化学物质,易致痛风,而且还含有神经毒素,中毒后表现为头晕、胸闷、口周麻木、四肢无力,甚至呼吸肌麻痹而危及生命。
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醒:餐饮单位要严格把好进货渠道和采购验收两道关,禁止采购和加工含有河豚毒素的圆尾鲎,杜绝圆尾鲎流入餐饮环节;广大消费者切勿购买或食用圆尾鲎,防控发生中毒事件。
给身边的人看看,
一次扩散,十次警惕!
来源 | 广州日报
综合都市现 南宁台 广西新闻频道等
木棉雅韵
微信:mumianyayun
远离邪教,健康生活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