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真的是被诸葛亮斩首的吗?揭秘马谡的死亡之谜
按照大众印象,马谡在街亭大败后就被诸葛亮军前正法了,但是根据一些史料记载,马谡之死似乎没这么简单。今天我们就探讨一下马谡死亡之谜。
按照诸三国志葛亮传、王平传、晋书陈寿传和华阳国志的记载,马谡确实是被诸葛亮所杀。这也是人们的传统印象。
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三国志诸葛亮传)
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三国志王平传)
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晋书陈寿传)
亮拔将西县千馀家还汉中,戮谡及休、盛以谢众。(华阳国志)
不过在三国志马谡本传和向朗传中,却有不同的记载。
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三国志马谡传)
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三国志向朗传)
上面这两条史料则可以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事情脉络,也就是马谡战败后并不是回来主动认罪之后被杀,而是畏罪逃亡了,而且被朋友向朗庇护起来。后来东窗事发才被下狱,最后在狱中死去。
为什么史书中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呢?
关于这一点,清代史学家周寿昌给出了一种解释,他认为马谡被诸葛亮所杀是毫无疑问的。理由有三。
第一,根据《襄阳记》记载,马谡临死前提到一句话“殛鲧兴禹”,在这里他将自己比作鲧。鲧是被尧所杀还是被舜所杀,这一点或许众说纷纭,但他被杀是毫无疑问的。这说明马谡也是同样的结局。
第二,蒋琬曾举楚国杀死成得臣让晋文公大喜一事给马谡求情。
第三,汉晋春秋的作者习凿齿也评价诸葛亮对马谡的处理是“杀有益之人”。
至于马谡本传中提到得的“物故”,周寿昌认为是史书在传抄中出现了讹误,原本是“诛之”二字。
周寿昌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史学家的观点,比如清末民初的学者钱振鍠也提出一种观点,认为马谡本传说他是在狱中死去,其史料来源应该是马氏宗族的家传,因此才会成为孤证。
不过我认为这种说法略显牵强,而且也没有什么明确的证据。结论或许没有问题,但是依据不足。
首先我们来说说“物故”一词是什么意思,这是破解马谡死亡之谜的关键。
许多人认为物故特指寿终正寝,因此只有病死才能叫物故,而非正常死亡则不算。比如刘璋的兄长刘瑁就是得了癫狂病而死,史书称之为物故。
瑁狂疾物故。(三国志刘璋传)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物故所指的范围应该没有这么小。
隋朝史学家颜师古认为,物故就是泛指死亡,至于死因则没有具体要求。
这种观点我认为才是正确的,根据就是下面这则史料。
初,汉两将军大出围单于,所杀虏八九万,而汉士卒物故亦数万。(史记匈奴列传)
在一场大战后,匈奴被杀八九万,汉军士卒也死亡数万,或许这些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水土不服生病而死,但绝不可能是全部,有相当一部分应该是战死的。由此可见,非正常死亡也可以叫做物故。
这样一来,马谡本传中的矛盾之处,就可以解释了,他其实应该还是被斩首的。
那么为什么马谡本传偏要特立独行,用物故这个词而不是说马谡下狱被诛呢?这就涉及到三国志这种纪传体史书的一大写作特点,也就是所谓的“专美传主”。
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是复杂的,其性格品行有两面性,其人生轨迹更不是单一的,有光彩的部分自然也有不光彩的部分,陈寿在写作时,秉持的一个原则就是在描写一个正面人物或者中性人物时,在他的本传中,尽量突出其光彩的一面,而将其不光彩的一面略去,而在其他人物传记中出现。
举个例子,比如曹魏名将郭淮,他在任上兢兢业业,屡立功勋,后来又坚定地站在司马家一边,从官方的立场看,他应该是个正面人物无疑。
那陈寿是怎样处理他的事迹?在郭淮本传中,他的形象是正面的,战绩也是光辉的,比如在夏侯渊战死后收拾局面,诸葛亮北伐时沉着应变,后期对抗姜维也是不落下风。
那么郭淮竟是一个从未吃过败仗的战神吗?当然不是。比如建威之战被诸葛亮击退,阳谿之战被魏延大败,这些不光彩的记录都被记录在别人的传记中了。
马谡也是如此,在他的本传中不说他被诛杀,而是用了物故这个比较隐晦的词,显然也是专美传主的写法。
这样结论就很明显了,马谡确实是被诸葛亮所杀,只不过不是军前正法,而是在逃亡后被捕,于狱中处死。
最后我们再来讨论一个问题,诸葛亮杀马谡究竟对不对呢,是不是如蒋琬所说是一种亲痛仇快之举呢?
我认为诸葛亮的处理方式极为合理。
如果马谡仅仅因为自作聪明导致失败,或许还有那么一点理由去赦免他,毕竟人是要成长的,不是谁都能像韩信一样出道即巅峰,给他一次机会戴罪立功也未尝不可。然而马谡的罪行远没这么简单。
身为统兵大将是有责任在身的,除了完成既定的作战目的之外,保护好手下士卒的安全也是很重要的,毕竟成千上万人的性命掌握在你的手中。
再看马谡是怎么干的,他手下的部队在战败后四散奔逃,再也形不成建制,反而是王平去收拢败兵,承担了本该由马谡承担的责任。
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三国志马谡传)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马谡丢下士卒临阵脱逃了,人都没影了,还怎么指望他收拾局面呢?而且他还没有勇气接受惩罚,反而躲了起来,还间接把朋友向朗给坑了。
由此可见,马谡是个好高骛远、自作聪明,贪生怕死并且无责任感的人,这种人,不杀留着做什么呢?
再将马谡和赵云一比较,就能知道赵云的可贵之处了。在第一次北伐中,担任佯攻任务的赵云同样失败了,但他在撤退时亲自殿后,不仅保住了士卒,连辎重也几乎没有损失,这才是大将之风。
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云别传)
世人多以马谡和赵括相提并论,可是他根本不配。赵括尽职尽责,最后战死沙场,比马谡不知高出多少了。
如果马谡能直面错误,战败后尽力挽救,之后再诚心请罪,或许诸葛亮有可能会网开一面,但当他畏罪潜逃的时候,这个人就没必要再留了。
这样一个不听军令且弃军逃亡,导致几乎全军覆没的懦夫,如不从严处理,如何明法度?如何北伐讨贼?
诸葛亮斩马谡,杀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