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海明珠、川中茶乡-四川洪雅
洪雅概况
洪雅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位于成都、乐山、雅安三角地带,东接夹江县、峨眉山市,南靠汉源县、金口河区,西临雅安雨城区、荥经县,北界名山县、丹棱县。
洪雅全县幅员面积1896.49平方公里,地形由西南向东北高低梯次变化形成高山、中山、深丘、浅丘、台地、河谷、平坝, 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河谷平坝分布在青衣江、花溪河两岸,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全县现有林地168.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7%,因山川钟秀、资源丰富,享有“绿海明珠”的美誉。
洪雅简史
洪雅县自593年(隋开皇十三年)置县后,在618年(唐朝武德元年)和719年(开元七年)先后在此设置犍州、义州,以僚户置南安(今夹江县西部)、平乡二县属之,不久州废,仍复原县。
秦汉时设犍为郡,洪雅东北大部分地区为南安县,属犍为郡,县西南部分地区属严道县。
晋、南北朝时,洪雅地曾先后属齐乐郡、益州、齐通郡、青州、眉州、嘉州。
唐宋时期属眉山郡,改嘉州为府后,属嘉定府。
元朝并入夹江县,属嘉定路。
1482年(明成化十八年)复置为洪雅县,仍辖原有区划,属嘉定州。
清代属嘉定府。
1912年(民国元年)废府、厅、州,四川分设七道,洪雅属上川南道,后又改建昌道;1919年(民国8年)四川军阀各占地为防区,洪雅先后为川军第3军(陈洪范师)、24军、21军防区。1935年(民国24年)川政统一,洪雅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洪雅解放后,属川西区的眉山专区,1953年属乐山专区,1958年丹棱县并入洪雅,1962年11月仍恢复为原洪雅、丹棱二县,俱属乐山专区,后改为乐山市。1997年8月,洪雅划归眉山地区。
洪雅名茶
洪雅茶叶历史悠久,在川茶的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影响,秦、汉时期就有产茶饮茶的风俗,到唐代,形成了从洪雅经雅安、泸定、康定、西藏再到尼泊尔的“茶马古道”。
茶有文字记载迄今1200多年。洪雅茶叶生产发展到乾隆、嘉庆年间进入历史上鼎盛时期,细茶产量为蜀中之冠,成为贡茶。洪雅“七山二水一分田”,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千里连绵绿海,四时云雾缭绕”的茶叶生态环境。2019年,洪雅茶叶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二位,获“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中国茶业百强县”称号。
近年来,洪雅县茶产业发展围绕“洪雅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程,坚持以四川省“精制川茶”为引领,按照眉山市“一杯茶”总体部署,紧扣县委、县政府“做强一区、做精两山、做特三片”战略布局,筹谋品牌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构建市场体系。2020年,洪雅茶叶在地面积29.5万亩,其中,绿色有机茶认证面积18800亩。全县鲜叶年产量10万吨,鲜叶产值16.95亿元;年产干茶2.64万吨,产值23.65亿元,年综合产值35亿元;生产出口茶2000吨,出口值838.32万美元。茶鲜叶每亩平均收入约6100元。
洪雅绿茶
洪雅绿茶产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洪雅县辖区内的的止戈镇、中山乡、将军乡、三宝镇、柳江镇、槽渔滩镇、汉王乡、洪川镇、高庙镇、余坪镇、东岳镇、中保镇、瓦屋山镇、花溪镇、桃源乡15个乡(镇),地理坐标:东经102°49′-103°32′,北纬29°24′-30°00′,保护面积14378公顷,年产量13000吨。
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品质:洪雅绿茶外形芽头秀雅、扁平直、匀整,色泽绿光润,香气清香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爽口,叶底嫩绿匀亮。
(2)内在品质指标:水浸出物≥40%,茶多酚≥16%,含丰富的氨基酸。 (3)安全要求:洪雅绿茶符合《无公害食品 茶叶》(NY5244-2004)标准的安全要求。
道泉茶叶
道泉茶叶,是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的著名特产,道泉茶叶在呼吸吐纳之间净取空气中的“长寿因子”,积淀为翠润的色泽和幽雅的香气。
道泉茶叶植物提取物及高档有机绿茶产品产自四川省唯一一个国家级生态建设先进县--洪雅,茶区山青水碧、峡幽林茂、雅自天成,涵盖瓦屋山国家级森林公园、槽渔滩省级风景名胜区,平均森林覆盖率达62.7%,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含量更是高达18000个 /cm3,享有“绿海明珠”的美誉。
道泉茶叶在呼吸吐纳之间净取空气中的“长寿因子”,积淀为翠润的色泽和幽雅的香气。同时采用独特工艺保留茶芽中所蕴含的自然精华,为您释放维生素、氨基酸等84种有益物质,是养生保健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