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不仅仅是白起,他们也曾封号“武安君”
读战国历史,会知道“战国四公子”: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孟尝君。
他们所受封的爵位就是君爵,“君”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战国时期周天子王权逐渐丧失,各诸侯纷纷自封为“王”,在“王”之下,分封的最高等级的爵位就是“君”。
也就是说,作为人臣,战国时期能达到的最高爵位即为君爵。
相比于战国四君子,后世的人们更为熟知的恐怕是武安君这个封号,这个承载着战神般的封号,在象征荣耀的同时,也带来了悲壮的结尾。
1.秦国武安君---白起
谈到武安君,第一个想到的是白起,那位生平未尝败绩,号称“人屠”的秦国战神。
白起
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秦国战神,一生为秦攻城略地无一败绩。
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白起率秦军与韩、魏、东周联军大战,此战斩首韩魏联军24万人。
公元前279~前278年,鄢郢之战,白起率军大破楚军,攻陷楚都,淹杀楚国鄢城百姓数十万。
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白起率军击败魏赵联军,此战共斩首魏赵联军15万。
公元前262年-前260年,长平之战,一战定鼎战国后期局势,此战白起斩首坑杀赵军45万人。
以上是白起一生大大小小战役中的部分。
可惜,最后,白起还是死在了自己人手中:公元前257年,白起被曾经无比信任自己的秦昭襄王赐死,结束了军神传奇的一生。
2.赵国武安君---李牧
秦有武安君白起,赵有武安君李牧。
李牧
李牧,战国时期四大名将之一,赵国后期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李牧死,赵国亡”。
长平之战时,赵国当时的精锐边军主力并未全部投入,在北疆李牧手上还有一批精锐的骑兵,也正是依靠李牧和他所率领的边军,才使得赵国在长平之战重创后还能与秦国征战数年。
可惜,强于李牧,最终也是和白起一样死于自己人之手:
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秦国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李牧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一年后,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军攻破,赵王迁被俘。
3.口舌之辩武安君---苏秦
与白起、李牧不同,苏秦虽然也爵封武安君,但他没有上阵领兵,他靠的是自己的游说辩才。
苏秦锥刺股而读
现代人听到苏秦会想到两个故事:锥刺股和佩六国相印。
前者用于表明苏秦读书时的刻苦;后者表明苏秦顶峰时的牛气。
公元前334年,苏秦在秦惠文王处碰壁之后来到燕国,等待了一年之后得到了燕文侯的接见,并成功说服燕文侯,燕文侯资助苏秦车马金箔,前往赵国;
苏秦到赵之后,成功说服赵肃侯接受合纵建议,东方六国合力抗秦。
此后,苏秦再接再厉,先后说服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以及楚威王,六国达成合纵联盟,团结一致。
苏秦被任命为从约长,并担任六国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
苏秦合纵六国后,返回赵国,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苏秦将合纵盟约送交秦国,从此秦国不敢窥伺函谷关以外的国家长达十五年。
此后由于六国本身之间的隔阂,合纵解散,苏秦离开赵国前往燕国。
不想苏秦在燕国却私通燕易王母亲,苏秦害怕被杀,就提议前去齐国以提高燕国地位,却最终在齐国遇刺身亡,并且身亡之后其在齐助燕之事还被翻了出来。
4.赵国信平君---廉颇
关于廉颇,我们更为熟悉的是“负荆请罪”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负荆请罪
廉颇,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另三位分别是秦国武安君白起、赵国武安君李牧,秦国武成侯王翦),赵国名将。
长平之战初期,廉颇率军采用防御战法成功抵挡住秦军进攻,却在最后被赵王临阵换将。
公元前251年,燕国趁赵国长平之战后元气大伤入侵,廉颇率军大破燕军并包围了燕国都城,燕国被迫割地求和,廉颇也因功被封为信平君。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即位,随机悼襄王任命乐乘代替廉颇军中职位,廉颇大怒发兵攻打乐乘,乐乘不敌,但廉颇也被迫逃离赵国来到魏国。
但魏王并不重用廉颇,廉颇心中也一直挂念故土。随后廉颇又来到了楚国,并最终客死异乡也没有等到故国的召唤。
5.燕昌国君---乐毅
乐毅为魏国初期名将乐羊后裔,乐毅出生于赵国地域,其为赵国人,但最终其扬名立万之地却是燕国。
乐毅因为燕昭王礼贤下士而来到燕国,并得到了燕昭王的充分信任,被任命为亚卿。
乐毅伐齐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共同伐齐(战争开始后楚也加入联军)。
联军在济西大败齐军,乐毅率燕军乘胜攻克齐72城,直入齐都临淄,并烧齐都宫庙宗室,掠珍宝巨财一空,尽归燕国。
燕昭王封乐毅为昌国君,燕国达到了历史鼎盛时期。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继任的燕惠王中反间计,撤换乐毅,燕军不敌齐军反扑。
乐毅被解职后,燕惠王企图将他召回都城,而乐毅担心被杀,遂投奔赵国,并最终终老赵地。